(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坚决淘汰煤炭、危险化学品等领域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力度,妥善处理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做好债务处置工作,释放沉淀资源。进一步推进降成本、补短板,重点解决企业融资、电力、社保、物流和涉企收费等方面的问题,让企业得到实惠、轻装上阵。
着力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继续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强化审批事项后续监管,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等改革,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继续深化“多证合一”“证照联办”“证照分离”等改革。大力推行 “互联网+监督”“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国家、省、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进一步完善自然人、法人信息库,实现 “最多跑一次”全覆盖。规范政务新媒体管理,整合部门微信公众号资源,给惠民政策贴上“便利签”。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整合,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扩大落实董事会职权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国有企业降杠杆、减负债。健全出资人监督、审计稽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实行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加快推动财税等领域改革。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继续提高财税收入质量。分领域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和支持市县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给予转移支付、项目安排、指标倾斜等支持。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所得税和增值税改革等更大规模的减税措施,确保执行有力、行动迅速、办法简明、效果明显。进一步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推进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深化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出台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五)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与预算管理,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严禁违法违规举债,抓好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加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力度,确保政府隐性债务下降。强化省属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加强中小法人机构、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金融、股权质押,以及非法金融活动等重点领域风险预警,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加大非法集资积案处置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走好精准、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路子。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自治州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实现19个贫困县、718个贫困村、6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继续聚焦深度贫困,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稳步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扶贫劳务协作,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帮扶,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统筹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之间的政策平衡。扎实开展 “互联网+扶贫”“千企帮千村” “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 。健全扶贫信息化系统和管理平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要着力打造懂扶贫、会扶贫、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举全省之力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标志性重大战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健全省级环保督察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整治,新开工100个城镇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启动28座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确保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格空气环境质量奖惩,强化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稳步提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推进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和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森林、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矿山复绿”行动,加强废弃矿山、尾矿库治理,建设绿色矿山。推进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补偿,推广退耕还林还湿试点经验。要“守护好一江碧水”,把长江岸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把洞庭湖区打造成大美湖区,把“一湖四水”打造成湖南的亮丽名片。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高质量发展布局
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把长株潭打造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长株潭三市规划、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抓好“三干两轨”建设。优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津澧新城等湖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支持湘南湘西地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新的增长极,统筹推进大湘西地区经济和生态建设。加快娄底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快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扎实做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促进城市安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和防灾能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有条件的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抓好城市路网、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公共交通建设,推进城市交通与商贸系统无缝对接,完善便民公共厕所等设施,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居。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左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租购并举,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尽最大努力,让群众住有所居。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办好12件重点民生实事。1、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2、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1.5万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0.5万公里。3、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20万。4、减少义务教育大班额1.4万个以上。5、农村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00万人,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40万人。6、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7、所有县(市)实现二甲公立医院全覆盖,基本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8、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00万户以上。9、推行“一村一辅警”。10、完成10千伏及以下行政村配电网改造。11、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12、实施农村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工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要确保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里。
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我省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二十条措施,确保就业基本盘稳定。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对吸纳登记失业人员稳定就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奖补优质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高个人和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额度,提高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标准,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对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产业技能培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互联网+就业服务”。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定要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牢牢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实现最充分的就业。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