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现在通过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我们企业的成本降低了10%,同时节省了一套价值80万元的设备和一套4个人的操作班子。”元初供应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这名负责人所提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正是近年来上海海关为支持企业发展,助力进一步提效降费,而深化改革的便利措施之一。
过去企业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一部分会以保税货物状态储存,安排国内经销;一部分通过口岸清关送到区外暂存库,直接配送销售渠道。这样一来,就必须设立两个仓库,企业对这两个仓库不得不分头管理,导致成本水涨船高。
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则允许企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保税货物、国内货物进行同库经营和集约化运作,有助于企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元初供应链洋山保税港区的仓库中,2万平方米的空间堆满了各类货物。虽然货物品种多,放置却井然有序。仓库管理员可以轻松地找到货物所在位置,并快速取出。除了保税货物,现在港区还能分类存储区外货物,并实时监控。
“通过开展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整合企业内部仓储资源,节约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转效能,公司利润增长率达30%以上。”元初供应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这一改变不仅促进企业有效拓展业务类型,还提高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少国外企业甚至就是看中这一点,把其在洋山保税区的仓库作为其在亚太区的配送中心。
据介绍,上海海关推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通过企业软硬件的改造升级,允许非保税货物进入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储存,与保税货物一同集拼、分拨、管理和配送,实时掌控、动态核查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现了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
上海海关自贸处副处长杨海军介绍,目前,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基本建立,保税区域所有符合条件的物流类企业均参与试点,实现了上海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全覆盖,参与企业共计67家。
据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五年多来,上海海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已先行先试“证照分离”“一个窗口”等众多举措,不仅大大缩短企业办理各种证照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措施,更是切实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自贸试验区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为上海“五个中心”“四个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