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安:秦岭保护区内禁开农家乐 已开办的立即关停

2019年04月13日 10:03   来源:西安日报   

  《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农家乐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出台

  保护区内禁止开办农家乐 已开办的要立即关停取缔

  日前,《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农家乐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出台。我市将聚焦农家乐“无证(照)经营、乱搭乱建、乱排乱放、垃圾乱堆”等突出问题,强力推进农家乐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农家乐规范化管理。

  据了解,此次农家乐专项整治的范围为《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23号)第六条规定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整治对象为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观光、购物、娱乐、运动或农业劳作体验等服务的乡村旅游经营实体。

  根据《行动方案》,西安市禁止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域内、公路建筑控制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办农家乐,已经开办的要立即关停取缔;涉及非法占用土地,侵占耕地、林地,擅自改变土地性质、用途开办的农家乐,要依法依规予以拆除。

  以秦岭北麓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对农家乐巡查检查,严肃查处随意排放污水行为。具备接入村庄污水管网条件的农家乐必须自行加装隔油池、化粪池,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过滤后接入村庄污水管网。不具备接入村庄污水管网条件的农家乐,要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经区县政府组织验收,污水处理未达到《秦岭北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理细则(试行)》(市水发〔2018〕641号)要求的农家乐要一律关停整治。

  全面清查农家乐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收集清运情况,禁止农家乐经营户任意倾倒、私自填埋垃圾。设置垃圾收集场所,完善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规范垃圾收集清运行为。垃圾设施未达到相关规定的农家乐要一律关停整治。

  以加强农家乐证(照)管理为抓手,加大无证(照)经营查处力度。对于无合法土地手续、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涉及住宿经营),以及应办理但未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的农家乐,应全部关停整治,对整治后仍无法达标的农家乐,应注销其营业执照,强制关停取缔。

  严厉打击农家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各类行为,全面清查农家乐违法加工、经营野生动植物产品行为。

  4月30日前,各区县、开发区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全面开展农家乐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动员和清查摸底。重点围绕农家乐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堆乱放、无证(照)经营、违法经营等方面问题,做好入户宣传和摸底工作,切实摸清农家乐的数量及问题底数,分类汇总,建立台账,为专项整治提供基础性资料。清查摸底期间,要加强农家乐日常管理,对问题农家乐实行停业整顿,限期整改。

  4月1日至10月31日,各区县、开发区根据清查摸底情况,分类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并组织市级相关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对问题农家乐整改情况进行验收,验收达标的农家乐准予经营。整治后仍未达标的农家乐,提交辖区市场监管部门注销营业执照并关停取缔。市级相关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严格督导沿山区县、开发区落实专项整治具体措施,形成上下合力,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10月1日至11月30日,分类整治行动结束后,由市文化旅游局、市秦岭保护局组成联合督查组,会同市级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对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对推进工作不力、敷衍整改、弄虚作假、整改不到位及未按时限要求完成专项整治工作任务的单位,视情进行通报批评或移交市纪委、监委进行追责问责。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