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武汉黄陂:“杜堂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2019年07月16日 11:03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看长江之变】武汉黄陂:“杜堂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姹紫嫣红的花海、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农屋……如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已是美丽乡村“网红”。自2017年起,武汉市通过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实现乡村振兴。在“三乡工程”的推动下,杜堂村实现了农村变景区、田园变花园、农民变员工的跨越式发展,“杜堂模式”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

  杜堂村原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与众多的落后村庄一样,它一度是农村产业体系崩塌的典型。2015年前,全村农业种植面积不足40%,务农人口不足20%,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足5%,其他产业皆为空白。

  2014年,杜堂村引回能人武汉万中集团公司董事长葛天才,在该村投资开发木兰花乡景区。葛天才及其团队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在先期流转杜堂村土地的基础上,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临近的崇杰村,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00亩,改造村庄 9个,农房664栋。木兰花乡景区已建成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通过搭建以景区为平台依托,葛天才带领村民成立杜堂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农房作价入股,公司再投资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由合作社招商市民下乡投资创业,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农户按照入股10%保底方式进行分红,上不封顶。这样,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和企业的多赢,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杜堂模式。

  “廊外青山花鸟林,流水玉带绕村庭;白墙灰瓦绿相拥,村景交融乡愁情”。杜堂村已成为当今农村人的梦想家园,城市人的向往之地。

  2017年4月开园后,木兰花乡景区当年就实现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100余人,其中本村农民就业389人。

  目前,已成功签约市民下乡86人,签约共享农房77套,其中,经营民宿12家,农家乐8家,电商1家,文艺家书画院1家,非遗泥塑和文化博物馆各1家。正在开发的木兰花乡景区二期(崇杰村),将主打康养核心产业。(张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9)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