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大浪淘沙” 山东化工园区这样安身立命

2019年07月23日 10:52   来源:科技日报   

  环保风暴“大浪淘沙” 山东化工园区这样安身立命

  本报记者 王延斌

  7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对外公布了第四批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名单,枣庄市峄城区化工产业园和市中区水处理剂产业园榜上有名,这使得这座地级市的通过审定的化工园区数量达到4个,其分别对应的主导产业是煤化工和新材料。

  在环保风暴愈演愈烈、低层次化工企业不断关停、“小乱差”化工园区持续消失的当下,经济欠发达的枣庄市有四座化工园区从山东数百个化工园区里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这些园区靠什么胜出?何为他们的“立身之本”?

  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推出首个化工园区认定

  跨过“史上最严认定门槛”,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下称鲁南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这个消息让该园区党工委书记郭传伟长舒一口气。

  化工产业是占山东工业产值1/5的支柱产业,但在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也为这一行业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化工围城”现象,已成为威胁周边区域居民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座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也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枣庄市也面临着不少类似的问题。

  山东省化工产业规模大,园区数量多,截至2016年底山东省拥有各类化工园区199个,但入园企业仅为2978家,仅占全省化工企业8000家的37.2%。为此,山东明确要求,重点敏感区域内化工企业2018年底前要“进区入园”,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新建的化工企业必须“进区入园”。两年前,山东省对外公布《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标准》,在国家尚未出台化工园区标准的当下,山东标准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12项必要条件,5个方面打分。而其提出拟保留认定不超过100家化工园区,意味着要淘汰一半的化工园区,力度不可谓不大。

  自去年5月16日山东省公布第一批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名单,到今年第四批名单出炉,74家化工园区和11家专业化工园区成为“大浪淘沙”后的胜出者。

  “对化工园区开展系统性、规范化评审认定工作,在全国尚属首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在园区认定标准制定上,更是开创性工作,没有先例可循。”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负责人王超英表示,这85家园区将以省市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全省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利润增长12%,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技术融合发力 20多条产业链贡献300亿产值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能够率先跨过“最严认定门槛”,绝非偶然。作为山东省内唯一经省政府批准的企业工业园,鲁南园区依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鲁化集团的技术、人才、公用工程等优势,在煤化工和精细化工方向上持续发力。

  走进园区,很多来访者会被栖息于山水之间的水鸟所吸引。“这里的水鸟都是白鹭,由于园区植被覆盖率非常高,环境优美,白鹭纷纷选择在此安家落户。”鲁南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恒涛介绍说。

  安全和环保是园区发展的两大硬件。在33家化工企业之间,鲁南园区通过对原露天煤矿塌陷坑的处理,建设了一块4平方千米的生态湿地。化工企业的污水,要先经过湿地循环过滤,再经过地下潜流工程过滤,用地下生物浮藻吸收有害物质,最终达到二级水质的要求。

  除了环保,拥有水煤浆气化炉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鲁南园区还另有“硬核”本领。在这里,每年的技术转让费可以达到2亿元左右。其中“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炉”“多喷嘴(对置式)粉煤加压气化炉”“新型水冷壁气化炉”等技术已在国内外成功转让150多台(套),采用该技术的日投煤量4000吨的气化炉正在建设中。此外,低压羰基合成专有技术也是该工园区的核心技术。通过该技术,大型化、工业化的醋酸、醋酐及丁醇装置可以实现稳定运行。

  融合,也是观察鲁南园区的一个关键词。该园内各大企业之间主动对接辐射,产品关联度极高,目前已形成了20多个产业链条。

  “我们的产品线是煤制甲醇,其中70%的甲醇通过管道输送给联泓新材料。”新能凤凰副总经理庄乾海介绍说,两家企业一路两墙之隔,通过管道直接把新能凤凰生产的甲醇输送到联泓新材料做原料。此外,两家的氮气也是可以相互共用,实现原料的最大利用。在园区中,还有不少企业也都保持着稳定的上下游产品关系。鲁南化工的醋酐产品通过年产2万吨醋酸酯纤维素项目供给中峰化学有限公司,联泓新材料公司的C4、C5副产品供给山东瑞达作为聚丁烯的原材料……依靠这些产业链,鲁南园区在2017年实现了300多亿元产值。

  刷新科技底色 老基地焕发“第二春”

  走进薛城化工产业园,就会鲜明地感受到这座化工小城中的“不对称”——没有烟尘滚滚的大烟囱,没有随风飘散的煤尘,目光所及,草木青翠;而林立的高炉、纵横的管道,又展现着一个个科技“小巨人”的规整和体量,讲述着现代工业的进取故事。

  薛城地处枣陶煤田和滕南煤田交汇处,采煤历史已有三百余年,区内煤矿最多时达到47处,对财政的贡献率最高时达到70%以上。凭借这一优势,薛城一度成为全市GDP翘楚。但近十年来,随着境内煤炭资源枯竭,绝大多数小矿井被关闭,该区经济发展急剧式微。

  该何去何从?方向在现代化工产业上。2012年,潍焦集团控股薛焦,开始“退城进园”, 实施整体搬迁,在20公里外的邹坞镇荒山坡上打造出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龙头”打造园区,串起一个个产业链,这是故事的开始。循环经济的定位,让园区告别了一个个高污染、高危险的小项目,对符合方向的“高”“新”“尖”项目张开臂膀。如今,十几个项目达到了水、电、污水处理、煤气、蒸汽、空氮气等资源共享和综合循环利用,煤炭完全被“吃干榨净”。

  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内,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1967年建厂的老企业,从2017年起,企业投资5亿元以1套低温甲醇洗净化大装置“嫁接”替代5套传统小装置,使碳原子综合利用率提高20%,年节能增效益1.8亿元。这两年,该公司又与中国成达签署了年产4万吨高端改性聚甲醛项目,打破国外聚甲醛技术壁垒。这颇有科技含量的几招,使企业变得更加“强壮”。

  在企业龙头们的带动下,老基地不断刷新科技底色,也助力所在园区从“最严认定”中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