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创新要动力。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于2018年3月获批设立,范围为原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发展区域。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环境、企业、生产等全面向绿色转型。
去年底公布的全国首批6家绿色化工园区名单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位列其中;今年4月份,省、市、新区三级联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印发,一场以“两年”为期限,以“示范”为目标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园区全面铺开。
一手抓绿色发展,一手抓产业转型,新材料科技园的发展步稳蹄疾。2019年在全国化工园区中排名第三,连续多年保持沿江化工园区和江苏化工园区首位,集聚了巴斯夫、赢创、沙索、伊士曼、塞拉尼斯等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已达世界前列的新材料科技园为自己定下目标:进军世界级园区。
聚焦强“链”,产业发展一路走强
五年砥砺,稳居全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的新材料科技园拿出了亮眼成绩单:形成以石化、碳一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为发展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企业占比达到8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从2015年的81家增长到2019年底的98家(不含研发企业和关停企业),工业产值总值增长了50.5%,达到2263亿元,位居国内同类园区首位。
有专家指出,世界级的化工园区要具有经济实力十分突出、产业竞争力十分强劲、公用工程及基础设施十分完善、管理模式和配套服务十分先进的发展特征。
“显然,担当‘世界级’,需要园区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从推动规模的扩张到推动质量的提升转变。”新材料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说。
走进新材料科技园创新材料展示中心,在2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中,记者感受到了这条超两千亿的产业链带来的震撼。从遁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飞向太空的火箭,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鞋、化妆品、包装盒,数以万计的产品都能在科技园找到源头(材料生产企业)。
“化解‘谈化色变’的成见,让参观者认识到中国化工无论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还是绿色环保方面,都已走在前沿。”这是展示中心之所以建立的初衷,也是新材料科技园硬核实力的展现。
近年来,新材料科技园发力转型升级,产业由大向强。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新型聚氨酯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合成橡胶、高端专用化学品材料四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涵盖国家“新材料技术领域”新型精细化工材料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两大类18项中的15个子项,新材料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较201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在南京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仪式上,总投资1.5亿美金新材料项目落地新材料科技园。签约方太尔化工(南京)有限公司是日本爱克集团全资子公司,是中国规模较大和极具竞争力的外资树脂和胶粘剂企业。企业表示,项目建成后,会大力提升在中国的建筑建材、汽车材料等新材料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供应能力,助力新材料科技园相关领域的发展。
一个又一个龙头企业选择这里,这条新材料产业链未来可期。
聚焦强“链”,新材料科技园紧盯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动态,以世界500强、化工50强等知名跨国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引资重点,根据价值链链接关系精准招商,上下串联、横向关联,进一步做强、做精产业链条。
在努力推进沿江大保护和安全环保整治的同时,新材料科技园签约总投资超600亿元的扬子、扬巴百万吨乙烯及下游衍生物系列产品、南化聚碳酸酯系列高端新材料项目。
步履不停,园区发展全面向“绿”
“新材料科技园所有入园项目环评率、能评率、安评率均为100%,企业污染物落实达标排放。”新材料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创新推行企业绿色综合评价办法,充分利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果,倒逼安全环保不达标、工艺落后的企业关停退出。
“这里最大的变化一闻就知道,那就是味道。”南京诚志永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理孙红平的这句话,让记者感受颇深。无论置身园区还是某一企业,几乎闻不到刺鼻的味道。
“为加快企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并积极拓展科技园烯烃原料清洁化、多元化路线,公司投资41.6亿元建设60万吨/年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孙红平介绍,项目已于去年建成并投用。诚志永清产品不但可满足园区企业需求,还辐射整个江苏周边,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
向“绿”而行,企业与园区步调一致。“目前,我们75%的废水经过处理,可以实现循环使用,另外25%经过预处理达标后,交由园区统一处理。”孙红平介绍。
当记者走进博瑞德环境集团大院,眼前,清水潺潺流过假山跃入池塘,金鱼成群结队从荷叶中穿过……眼前这塘任鱼儿嬉戏的清水,竟是企业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废水,池塘即是该厂的尾水生物指示池。
放眼整个园区,一张“绿色防护网”时时监控、牢牢守护。建立废气特征因子指纹库,让104家企业的364个排气筒有了自己的“指纹”,实现对废气污染物排放的跟踪和溯源;建设的环境数据“百宝箱”率先实现企业在线监测全覆盖,在全国众多园区复制推广;14道拦坝确保任何情况下,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长江。
向绿色要效益,新材料科技园步履不停。
4月20日,江北新区在新材料科技园召开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动员部署会,按照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的5大类45项重点任务,计划通过两年时间把新材料科技园打造成绿色发展示范区、VOCs治理达标区、废水处理提标区、危废处置安全区。
本次整治工作将重点针对新材料科技园(含扬子石化、扬巴)、南化、南钢等区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面积合计约66.72平方公里。整治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分为重点整治、强化收尾、查漏补缺与验收考核三个阶段。
此次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通过省、市、新区三级合作共治,系统解决新材料科技园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底,实现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2%,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6.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4%;区域内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较2019年度不下降,市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其它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2021年,实现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智慧”赋能,安全管控不留“缝隙”
2019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要求:化工园区2020年底基本实现园区整体封闭管理。
实际上,国际上成熟的化工园区,如新加坡裕廊园区、沙特朱拜勒园区、德国路德维希港等都已实行封闭化管理。封闭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园区内的外来风险,方便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能力。
去年年底,新材料科技园便发布封闭化管理公告。前不久,科技园邀请封闭管理区域内所有企业召开封闭化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明确,6月份封闭化管理进入试运行阶段,8月1日起正式运行。
在各出入口采用硬封闭方式管理,通过智慧手段实现车牌、车型、通行人员人脸等全要素记录及通行管控。园区建设的9个卡口分别分布在长芦和玉带片区,目前长芦的5个卡口已经建设完毕。
目前,新材料科技园已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物流”系统,实现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的一体化管理。在智慧物流建设的基础上,园区探索卡口大数据、高水平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园区危化品道路运输无死角、无盲区管理,积极探索卡口信息平台数据与交警、运管数据互享共通途径,全面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新材料科技园智慧园区管控中心,透过55平方米的显示大屏,足见智慧管控魅力: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江北新区相关部门、科技园自身、区内企业等海量信息全部打通,由此,园区状态全面感知,并可进行大数据分析。园区内58家企业332个重大危险源,设置了1823个在线报警点和380路视频监控。
中心管理平台包括10个子平台,基本涵盖园区运行管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中,以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物流为核心功能。10个子平台之外,平台还将建设园区总览、一企一档、安全地图、环境地图等8个模块。
去年5月,“专+安监”危化企业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的“南京方案”在新材料科技园出炉。
20名曾奋战于化工一线的专家受聘,入驻科技园40家重点中小危化品企业,手持“安全生产网格化执法监督检查一站式智能终端”,对企业进行“抽丝剥茧”式跟踪检查。有专家称,专家驻点既没有增加化工企业的成本,又放手让专家发挥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中小化工企业的需求,一举三得。
伏笔未来,新旧动能转换再加速
再把时间拨回2018年,新材料科技园获批设立,“新身份”为这里装上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
“我们在2018年年初与新材料科技园第一次接触,当时也接触了各地的不少园区,谈下来的感受就是,这里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南京先进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李长红告诉记者,洽谈项目时,新材料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了解了团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后,对团队表示充分肯定,毫不犹豫地决定合作。
南京先进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备案为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研究院已孵化企业14家。如今,一些研发时间较短的保健保养产品已上市销售,今年年底,研究院研发的儿童罕见病药物也将进入临床试验。
李长红指着办公室所在楼宇隔壁的一栋大楼告诉记者,在那栋楼上,研究院的中试车间正在装修,未来会为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支持。“我们有信心,到明年年初,研究院及孵化企业的发展会迎来一个高潮。”李长红说。
正如李长红所说,对创新的高度重视,让这片热土活力迸发。新材料科技园正加快培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内同类园区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孵化链条。
截至目前,新材料科技园累计引进新型研发机构1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9家,设立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60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专利奖7项,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引进院士8人,集聚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23人。先后建成国家火炬南京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南京市新材料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平台载体。
推动转型,谋划未来,新材料科技园将目光投向发展总部经济。“当前园区土地资源有限、环境容量趋紧,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既是提升项目层次、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材料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
4年前,宁天城际化工园站旁,一栋16层、4万多平方米的总部经济大厦拔地而起。目前,大厦入驻或注册企业达50多家,吸引税源近5000万元。由“生产车间”转变为“总部基地”,以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在广阔的创新空间中正生长。
本报记者 许雯斐 本报通讯员 申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