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提升福建自贸区“策源地”功能

2020年09月11日 15:43   来源:光明网   姚坤森

  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规划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五年来,福建自贸区大胆尝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自贸区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福建省商务厅(自贸办)自贸政策研究处处长陈羲介绍,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5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比如,关检“一站式”查验、国地税协同报税,为海关、税务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厦门在“多规合一”基础上,推出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

  二是政府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自贸试验区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在简政放权领域,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甚至是“乘法”;在政务服务领域,利用“互联网+政务”,实施“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等举措,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在监管领域,强化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让监管从简单粗放向精准高效转变,从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三是沿海近台优势充分发挥。首先是突出对台,深化产业合作,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全省四成的新增台资企业、合同台资选择落户在自贸试验区;利用两岸产业的互补性,推动电子信息、光学仪器、精密机械等产业联动发展;拉紧对台贸易纽带,持续创新通关合作模式,开展申报信息互换,试行查验结果互认,实施货物快速放行。其次是突出海丝,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在丝路投资、丝路贸易、丝路电商等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四是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发展了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同时,充分发挥“磁吸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流入,福建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坚实基地。

  着力打造三大发展“新高地”

  陈羲表示,当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下一步将着力打造“三个高地”。

  制度创新高地。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策源地”的功能,聚焦高标准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等关键命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丰富制度供给,解决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强化系统集成,梳理已有创新举措,寻找缺失环节,形成改革闭环。持续完善条块结合的复制推广工作机制,扩大改革红利受益面,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统筹兼顾“放得开”与“管得住”,加大区块链技术运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资源集聚高地。积极推动高端要素资源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首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负面清单,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新调整的机遇,围绕金融、汽车等新开放领域,谋划一批产业项目,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其次,推进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等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同时,服务好市场主体,加强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引导和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激发企业活力。

  战略发展高地。自贸试验区建设要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自贸试验区的“极核”效应。积极争取扩区,实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制度安排、政策举措的全面升级,承载更高的战略目标,承接更大的试验任务,承担更多的压力测试。一方面,突出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推进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的便利自由化,争取国家在财税政策、监管措施上给予特殊安排;另一方面,突出发挥沿海近台优势,在两岸融合、海丝合作上实施更开放、更自由的政策。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