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时23分,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自主研发。
提到卫星,很多人都觉得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有关卫星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陌生的是,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卫星研制发射流程、工作原理。一颗卫星是如何炼成的?发射卫星总共要几步?近日,记者走进长光卫星,揭秘卫星背后的故事。
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全产业链运行的商业公司。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一箭四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这四颗卫星的模型,目前正摆放在长光卫星办公大楼的大厅,定格着那个历史性时刻。
“吉林一号”组星中,包含有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光学A星,这在长光卫星内部,被称为第一代卫星。据长光卫星综合办副主任狄特介绍,当年,这颗卫星是个“大块头”,重量是420kg。
经过在研制实践中不断总结,到2019年,长光卫星第三代卫星高分03A星的重量从420kg降至40kg,研制成本降低了约7000万元,按每公斤费用12万元来计算,发射成本降低4000万左右。这两颗卫星的模型就挂在办公大楼的顶部,彰显着长光卫星四年来奋斗的过往。
如今,长光卫星已通过11次发射,成功将28颗卫星送入太空,“吉林一号”组星数量快速增至25颗,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组星对全球任意地点的天重访能力达到7~9次,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
研制发射一颗卫星需要经历怎样的程序?在长光卫星办公大厅的二楼,陈列了长光卫星曾经发射的多类卫星的模型,也详细介绍了卫星研制发射流程,共分为:项目可行性论证、立项评审会、项目立项、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出厂评审、运输、火箭发射、初始入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业务运行阶段等。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究竟有什么用?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狄特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林、水利、交通、环保、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这些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例如农作物长势动态监测、车流量监测分析、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都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
2019年10月3日,长光卫星发布2019年全国光谱一张图,提供全国5m光谱数据的浏览和部分地区的免费数据下载。据介绍,目前,长光卫星已完成全国一张图的拍摄及生产,具备全国五米级分辨率一张图一年更新4次、全国亚米级一张图一年更新3次、部分地区全省一张图一年更新6次的能力。以一张图为基础,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一张图应运而生,提取精度高达90%以上。
此外,全球一张图也已初具雏形,“吉林一号”卫星现已完成1.22亿平方公里土地拍摄,具备一年更新两次的能力。未来,长光卫星将依托全球一张图,逐步建立形成一套庞大的数据目标库体系,并以此推出适用于多类行业的业务应用。
长光卫星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吉林省航空航天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长光卫星正牵头建设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据悉,总投资8.2亿元,建筑面积9.73万平米,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于一体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一期吉星楼已于2018年10月份投入使用。楼内建设了KM6000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1100立方米混响实验室、20吨振动台以及辐射定标系统等一批先进设备系统,现已具备年产30颗卫星的能力。
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也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项目上游有200余家企业为其配套生产所需的相机反射镜、卫星姿轨控部件、相机结构件,CMOS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项目下游有30余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业依托其进行遥感信息开发。这不仅为我国航天产业带来深刻变革,更为吉林省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狄特希望,通过长光卫星的努力,助力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目前‘吉林一号’卫星在轨25颗,2023年将完成138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届时将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的能力。希望通过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高速率的遥感信息服务,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