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31日 陈少荣)

2021年02月22日 11:15   来源:韶关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31日在韶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韶关市市长 陈少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政府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围绕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一个新突破、两个重大进展、三个显著提升、四个明显改善”的发展成就。  

  “一个新突破”:综合竞争力实现新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万元,均居北部生态发展区第2位,年均分别增长5.1%和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5.1亿元,年均增长5.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年均增长4.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3亿元。三次

  产业结构调整为14.7∶34.3∶51。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名城,是全省唯一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市,被列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环境质量改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两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城市竞争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两个重大进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基本融入大湾区城市1小时生活圈经济圈,汕昆高速、武深高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通,韶新高速完成主体工程,雄信高速动工建设,韶关港、韶关丹霞机场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构建“八高三铁两航”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共建扎实有效,第二轮莞韶对口帮扶以来两市共投入产业共建专项资金29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3个,“2+10+N”园区建设全面提速;融入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和广州都市圈,引进广州港、广汽等来源于广州的项目171个、总投资额339亿元;融湾产业平台扎实推进。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4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15万吨,完成补短板投资350亿元,为企业降成本148亿元。市属一级国有企业从10家优化整合至5家,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工作。开展林长制试点,市县属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林业碳普惠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紧密型医共体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等国家级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成功创建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三个显著提升”: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18亿元、其中技改投资317亿元。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80亿元,比2015年增长51%。制造业“主力军”作用不断凸显,占工业增加值的80.4%、比201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园区“主战场”地位持续提高,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7.5%、比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华南装备园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乳源东阳光入围省民营企业百强榜,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家。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五年位居粤东西北第一。高新技术企业308家,比2015年增长8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74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0个,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2%,国家级孵化器和省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2件。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和企业开办便利度均居粤东西北第一。“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完成“一门式一网式”系统延伸到所有镇村,建成“粤省事”“粤商通”韶关专版,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指尖办理。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大幅压减至100个和42个工作日内。打造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一号通”。基本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  

  “四个明显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改善。落实绿美南粤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10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更新167万亩,新建森林公园38个、湿地公园7个。森林覆盖率达74.43%、有林地面积12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350万立方米,均保持全省前列。污染防治力度加大,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3%、创2014年以来的新纪录,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城乡面貌明显改善。铜鼓大道、丹霞大道中、莲花大道、韶南大道等一批主干道贯通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15年扩大23.7平方公里,主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四区”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新增污水管网689公里,全国卫生城市成功通过复评。累计投入128亿元开展县城“439”和镇(街)“139”行动,县城和乡镇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解决3641个自然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4617.9公里,拆除破旧泥砖房77万间、1949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善。平安韶关、法治韶关建设扎实有效,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法治广东考评居粤东西北第二,成功创建3个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食品安全工作考核首获A级,居粤东西北首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成果,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恶势力犯罪集团48个。创新实施派出所“八个一”和红袖章“三个一”工作机制,基本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省级救援基地2个和省级应急救援队伍5支,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9.8%。消防工作连续5年获省“优秀”。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万元、年均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提高至2463元,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升至550元。全市278个省定贫困村和32376户8282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韶州师范学院迁建、九龄中学、东鹏中学、天麓山小学等建成使用,市级和10个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学生资助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1331”医院集群发展战略顺利推进,乐昌、南雄、翁源第二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完成36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1035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20个。文艺精品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建成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及10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71间风度书房、143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均体育场馆面积2.5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达35张。基本建成12349套棚改房和保障性住房。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大考中,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的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为“十三五”规划划上圆满句号。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有效应对疫情风险挑战,全力推进“双统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启动全市应急响应,因时因势调整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构建组织领导“一盘棋”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网,坚决守好广东疫情防控“北大门”。各级各单位闻令而动、履职担当,设置联合防疫检查站118个,在全省率先开展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工作,6万多名在职党员下沉基层一线,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48天实现全部病例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及时出台复工复产19条、支持生活性服务业39条等惠企纾困政策措施,在战风斗雨中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年减税降费28.9亿元,新增“四上”企业176家,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增长9.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居全省第6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建筑业产值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倍,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在全省排位上升4位。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市在北部生态发展区中唯一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地市。工业投资增长11.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居全省第5位,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5.7%和13.4%。华韶数据谷、中电鹰硕、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博雅生物等项目建设加快,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26.4%。南雄、乳源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全市建成标准厂房17万平方米。14个镇、118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全域旅游深入推进,创建研学基地(营地)21家,举办徒步穿越丹霞等66场大型文旅活动,擦亮韶关户外运动赛事品牌。仁化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武江大道南、南华大道南、九龄西路等道路贯通,韶关国际会展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基本建成,韶州公园、芙蓉山公园、林桥公园建成提升,韶州大道、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韶州中学、市一医院新院、韶州人民医院等加速推进。广东南岭干部学院建成使用,成为全省红色教育新高地。市区完成30个老旧小区和8家农贸市场改造,全市治理违建120万平方米。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2.2亿元,新改建国省道218公里。3条天然气主管道、南水水库供水工程、500千伏犁市输变电站等项目扎实推进。建成5G基站1220个。10个县(市、区)品质提升和50个镇(街)整治提升成效明显,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打造了“兰乡古韵”“阅丹公路”“画里清化”等美丽乡村示范带。  

  四是全域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投资71亿元,7个县(市)均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和总体规划“双备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4%。始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加强扬尘整治,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2%和14%。全面落实河长制,严厉打击查处非法采运河砂,建成万里碧道129公里,江河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市区和乐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完成56个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目标。  

  五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至98.9%,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省内外异地联网直接结算。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23万个,实现“5080”目标。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造92所。仁化入围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间县级公立医院升级项目基本完成,实现镇级中医馆和村卫生站全覆盖,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298名。建成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207宗。国防动员、统计调查、审计监督、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六是大力提升政府效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9件、政协提案315件。调整435项市级权责清单事项,415项高频县级事项下沉镇村办理,基本完成乡镇(街道)体制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实现“24证合一”。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健全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制度,广泛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深入实施《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重点领域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全覆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韶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短板。主要有:经济总量较小,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集聚能力较弱,中低端产业占比仍然较大,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不足;有效投资不够,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重大产业项目、龙头项目缺乏;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短板弱项,社会治理、民生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效能有待提升,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

  “十四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以及市委的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非凡之举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我们要全力筑牢生态屏障,厚植生态新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高水平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全域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森林覆盖率达75%,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双“100%”,空气质量稳中有进,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韶关。  

  ——我们要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产业新引擎。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提升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迈上20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达5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亿元。  

  ——我们要全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新动力。坚持向改革要空间要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牛鼻子,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大力推进一批战役性战略性和创造性引领性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四通三抓”高质量融入“双区”建设,基本建成与“双区”接轨的市场体系。推动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出口总额翻一番。  

  ——我们要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新发展。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人口达110万以上、其中韶关新区人口超15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域品质提升工程,县域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至25个,建设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聚变,全力将农业农村短板变为“潜力板”。  

  ——我们要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新福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全域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善美韶关”城市形象品牌更加响亮,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韶关。  

  ——我们要全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治理新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平安韶关建设不断深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韶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31日 陈少荣)

2021-02-22 11:15 来源:韶关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