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2日在绍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绍兴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阅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及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锚定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目标,聚焦“四个体系”建设,打好“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要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1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生产总值达11.6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5亿元,年均增长7.2%和8.4%。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和7%。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和8%,出口占全国份额13.3‰、比“十二五”期末上升1.4个千分点。粮食产量达79万吨,生猪存栏超51万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超万亿元。A股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68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31位。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破立并举,动能转换持续推进。迭代升级省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实质性推进。全面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行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中芯绍兴一期达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滨海新区获批设立,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完成整合。扎实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加快完善,建成海智汇·绍兴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海亮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41项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纳入“一件事”集成服务,政务事项掌上可办理率达95%。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深化标准地改革,创新容缺受理施工许可申请,健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9”政策体系,营商环境热力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三区同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变更顺利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华越”“漓铁”“平铜”完成改制。“亩均论英雄”改革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土地储备出让预算管理成为全国试点。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绍兴发展大会、国际友城大会、“绍兴周”等系列活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合作支援、山海协作任务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坚持“融杭联甬接沪”,全市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规划范围,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促进三区深度融合,强化中心城区与诸暨、嵊新组团交通对接,建成区面积扩大至379.7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增加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2倍。新城古城联动发展,高标准编制新城、古城总体城市设计。国际金融活力城、高铁北站TOD综合体等动工建设,新绍兴一中建成投用,镜湖新区首位度持续提升。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设立名城办和古城保护基金,古城项目群加快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开创新格局。绍兴至北京始发高铁成功开行,杭绍台高速先行段、杭州绕城西复线诸暨段建成投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开工建设,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220亿元。灵绍特高压等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钦寸水库建成通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棚户区改造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省级特色小镇4个,实现“基本无违建”全覆盖。5个项目入选省未来社区试点。实施“千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8个、“3A示范村”151个、“五星达标村”1404个,累计提升56.9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文化魅力日益彰显。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等“一廊三带”建设,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组建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市演艺集团,19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复兴传统文化”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完善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发管理体制,大禹陵景区改造工程、绍兴饭店改扩建一期、越剧小镇一期、柯桥古镇建成,迎恩门水街开街,博物馆新馆、美术馆等进展顺利。加强非遗保护,落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展宋六陵遗址、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考古,高规格办好“两节一典礼”、水陆国际“双马”、女排世俱杯等重大节会赛事,中国越剧艺术节永久落户,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落实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基本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AQI优良天数比例由75.7%升至90.7%,PM2.5平均浓度由56微克/立方米降至28微克/立方米。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效,创建“美丽河湖”50条(个),91个工业园区和72个镇(街)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达100%,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34家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40个农地超标点销号。淘汰1442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低散乱”企业10383家,建成综合供能服务站55座,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获省“腾笼换鸟”考核八连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利民为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153.3亿元、占比77.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6694元和38696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45元/月提升至215元/月,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薄弱村和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户全面消除,城乡低保年标准由7560元提高到10200元。建成全省首个智慧养老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35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实现全覆盖,绍兴文理学院校园改扩建顺利推进,在绍高校学生超11万人。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全市统一,智慧医疗覆盖率达90%;健康浙江考核蝉联优秀,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82.2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规范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建设,枫桥派出所成为全国公安战线一面旗帜,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雪亮工程”,创新智慧民意感知体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刑事案件比“十二五”期末分别下降95.8%、90.1%和62.7%。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7%以上,夺得“平安金鼎”。
五年来,我们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228件、政协提案2157件,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1部。全面实施“两强三提高”行动计划,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府院、府检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广浙里办、浙政钉,积极打造“掌上办公之市”“掌上办事之市”。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8.3%。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工作得到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气象工作及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GDP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和7.1%;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个,其中100亿元以上5个,总投资208亿元圆锦新材料项目成为制造业项目单体投资之最;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革提升获中国改革2020年十佳案例;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列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获批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绍兴城际线接入杭州南站;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成功召开退役军人事务领域全国现场会和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一份“双胜利”高分答卷。
一是全力确保“两手硬、两战赢”。零时滞落实省一级响应机制,果断采取整村隔离措施,坚决守住“环绍护城河”。迭代升级“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精准落实常态化防疫举措,有效应对疫情突发事件,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控,发放绍兴健康码超860万张,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积极驰援湖北,为国家和省调拨各类防疫物资超1亿件(只)。率先推进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复市复学,及时出台稳企助企惠企系列政策和“三驻三服务”等帮扶举措,开行全国首趟湖北籍员工“返岗大巴”“就业专列”,兑现“1+9”政策奖补资金49.4亿元,发放防疫防控和普惠性再贷款491亿元、居全省第一。
二是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县长项目工程”和省“4+1”重大项目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93万亩、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居全省第3位。发放3.6亿元消费券,开展“越惠悦生活”“金秋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有效拉动消费市场复苏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增速居全省第5位。实施稳外贸“十大行动”,实现外贸出口2386.4亿元、增长6%。开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全面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实现直接融资1043.7亿元,各类市场主体获得政策红利超450亿元,年末不良贷款率0.9%,为近5年来最低。
三是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战略,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1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3.7%,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17项。着力做强区域创新平台,6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录、数量居全省首位,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基地落户,3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面向全球发布99项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需求,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亿元。出台人才新政3.0版,成功创建“浙江院士之家”,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5人。实施“奔越”“留绍”等计划,新增就业大学生12.2万人和高技能人才2.2万人。
四是全力兑现各项民生承诺。省、市、县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103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68台,建成1299个“智安小区”,实现乡村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校区建成开学。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预防和应急救治体系,启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建设,引进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开工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圆满完成村社组织换届,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一站式”改革,加强公安情指行一体化改革和合成作战体系建设,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8.6%,基本建成“15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绍部队、武警官兵和省部属驻绍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绍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绍兴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比较困难;区域创新能力不够强,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能级品质有待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依然较大,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协调性仍需提高,部分领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少数机关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持续深入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聚力产业高端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生态绿色化、服务品质化、治理现代化,打响新时代“名士之乡”“先进智造”“文化名城”“稽山鉴水”“枫桥经验”金名片,为全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万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2.5岁,确保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并不断争先进位,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
1.着力打造传承“名士之乡”气质、彰显科技创新实力的卓越城市。进一步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效益,人才资源总量达165万人,区域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2.着力打造“靠改革吃饭”“闯天下市场”的活力城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深入实施消费新政、投资新政,大力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8%、出口占全国份额13.1‰以上,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着力打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群智造跨越升级的样板城市。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方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持续提升。
4.着力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杭州湾南岸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城市。围绕“杭州—绍兴”联合枢纽建设,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四大行动,推进全市域聚合、大市区融合、主城区联动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铁、三区智慧路、镇镇联高速”,基本形成杭绍同城、甬绍一体、全面接沪发展格局。
5.着力打造文化守正创新、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城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高质量推进文艺创作、高标准保护文化遗产、高水平发展文旅产业,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打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品牌,全面提升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6.着力打造独具江南水乡韵味、凸显全面绿色转型成效的美丽城市。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全域提升生态颜值和环境品质,充分彰显“稽山鉴水”生态本底。全市PM2.5平均浓度稳定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AQI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100%,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7.着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城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收入倍差降至1.7倍以内,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率90%以上,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8.着力打造市场机制最活、营商环境最优的包容城市。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致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持续增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9.着力打造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安定和谐的幸福城市。坚持人民至上,持之以恒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不断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有为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健全完善平安建设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全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建议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聚焦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强化数字赋能、平台支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推进印染化工产业集聚提升,确保印染企业原厂区按时腾退、签约化工企业开工建设,争创国家级化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印染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实施智能化改造规上企业全覆盖五年行动,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2000台,创建市级智能工厂10家,提升产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水平,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新兴产业新三年行动计划,深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紧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率75%以上。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新建5G基站500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推进滨海新区建设,打造湾区重要增长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争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实施制造业园区全域治理,打造特色小镇2.0版,推进小微企业园和创业创新园高质量发展,构建“2+7+N”开发区(园区)体系。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标杆企业培育工程,打好“凤凰”“雄鹰”“雏鹰”等组合拳,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0家、上市企业5家。推进“品字标”贴标亮标计划,打响“绍兴制造”品牌。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保持制造业贷款稳定增长。打造“三驻三服务”2.0版,动态完善“1+9”政策体系,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
(二)聚焦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着力塑造人才引领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构建全市域协同创新格局。以绍兴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加快建设迪荡湖科技CBD,高水平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谋划建设鉴湖科技城,着力打造创研科技园、精准医学产业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新技术服务集聚区等标志性载体。深化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大院名校产学研合作,提升10家产业研究院。实施“一个产业一个综合体”行动,优化16家省级综合体创新服务功能,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建设,争取纳入省级布局。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0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家,争创现代纺织、新材料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新昌全面创新改革2.0版。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攻关,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深化“鲲鹏计划”和“名士之乡”系列人才计划,建设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广应用“人才码”,超常规力度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聚焦高效循环,构建内外开放新格局。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双向开放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合作与全球竞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省“四大建设”,加快建设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高标准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打造“杭绍同城主中心”。扎实推进“迎亚运、建窗口”综合交通大会战,加快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柯桥段等建设,建成杭绍台铁路绍兴段、杭绍台高速城区段,实现地铁1号线柯桥段与杭州地铁5号线贯通。推进长三角人才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和“互联网+医保”在线结算,加快一体化步伐。深化对口合作支援,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园提升发展。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统筹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消费平台构建、消费业态升级系列活动,大力拓展夜间消费、数字消费场景,积极培育健康、时尚、养老等消费热点,深化快递业“两进一出”试点。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快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社区生活服务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加大“两新一重”投资,推进5G+、铁路、海塘安澜等建设,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五大结构性指标增长10%。
加快构筑开放新优势。封关运营综保区,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争创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进口商品展销中心。用好RCEP红利,积极开拓东盟等“一带一路”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确保出口总额增长5%、全国份额保持稳定。推进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申办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实到外资10亿美元以上。
(四)聚焦全域统筹,展现品质城乡新形象。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以“一线城市”标准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建设品质化、网络化、一体化大城市。
实施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编制实施袍江区域企业搬迁地块规划,优化三区片区空间布局,加快越城薛渎(棒球)社区、鉴湖未来城等建设,更高水平推进市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镜湖中心广场、镜湖医院、国际金融活力城、高铁北站TOD综合体、市传媒中心,推进新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新老年大学建设。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有序推进非古城功能疏解,加快建设阳明故里等“古城项目群”,竣工青藤书屋综合保护工程。
积极构建网络化大城市。基本建成329国道、二环北路、越东路一期、二环西路一期等快速路,加快地铁1号线、2号线建设,积极申报地铁二期项目,加密绍兴城际线站点,推进柯诸高速、104国道东湖至蒿坝段、329国道上虞段、235国道诸暨段建设,开展虞南高速、诸嵊高速、市域铁路前期研究。打造市区30分钟通勤圈、市域30分钟交通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诸暨、嵊新组团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实施美丽城镇“五大提升行动”,推进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2个、基本达标15个。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负责制,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抓好生猪增产保供。打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完善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体系,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薄弱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新增“3A示范村”20个、乡村振兴先行村10个。加强水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数字化、产权化”改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8座,完成山塘整治65座。
系统提升城乡服务管理水平。实施公园、绿地、“桥头跳”等城市“微改造”,开展地下管网减漏行动,加强渣土(泥浆)管理处置,强化文明施工管理,抓好违建存量清零,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邻里中心、城市驿站建设,规范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五)聚焦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持续撬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高质量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
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广“一码管地”“越行证”,推出一批“智能秒办”事项,完善机关“内跑”改革系统,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建成“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深化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城乡生产生活全面融合。
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广惠企政策兑现等数字化应用。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优化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信用建设“531X”工程,健全信用评价、监管和惩戒体系。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实施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4家。探索创新地方金融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创建文化金融改革试验区。
(六)聚焦环境治理,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坚持低碳绿色导向,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高质量推进生态体系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加快走出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淘汰15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低散乱”企业1000家。打好臭氧阻击战、PM2.5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AQI优良天数比例85%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行“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推进分质供水,争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保持100%。开展土壤污染“源解析”试点,受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92%以上。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科学设置垃圾分类集置点,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0个、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790个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95%和100%。推广应用固废治理信息化平台,深化“无废细胞”创建,通过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全覆盖。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化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推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补偿。推进绍兴植物园、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生态自觉。
(七)聚焦特色品牌,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以新时代文化绍兴工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绍兴”成色。
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廊三带”建设,全市域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高标准建设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园、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统筹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融合新路径,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黄酒小镇、方特文旅项目、871LOOP、越王城文创园等建设。办好“两节一典礼”、徐渭诞辰50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等活动,举办“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开展“越文明”系列活动。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新建“城市书房”11家、博物馆5家。深化“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主题活动,乡镇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全面达标,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87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八)聚焦共治共享,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积极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建设更具幸福感的人民城市。
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严格执行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措施。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和医疗物资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群防群控措施,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第五次复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省级试点,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99%以上,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100%。高质量实施“民政30条”,建设无障碍社区10个,改造提升“残疾人之家”20家。坚持“房住不炒”,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中高考安全保障,推动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实施健康绍兴战略,深化医共体建设,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建成投用市中医院改建工程,加快市妇保院新院建设,力夺首轮“健康杯”。做好亚运赛事筹办工作,继续办好水陆国际“双马”等重大赛事,创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全力打造平安绍兴。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新型违法犯罪,构建亚运安全“环绍护城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城乡道路平安畅通提升行动,推进危化品全周期重点整治,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持续打击恶意逃废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加强灾害监测应急能力建设,完善“1+X”预案机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健全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枫桥式”系列创建,实行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阅办信访工作和信访办理标准流程,完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功能。打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域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慈善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继续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原则,梳理形成12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选出其中10个。市政府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牢固树立“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理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忠诚干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政治建设放在政府自身建设首要位置,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加强法治建设,做到秉公干事。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注重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高质量办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三)强化担当有为,做到高效干事。强化综合集成,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完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实行项目化管理、责任制落实、时序化推进,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强化整体理念,积极稳妥推动政府机关工作职能整合,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争先创优,坚持生成性学习,保持创造性张力,大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加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踏实。
(四)坚持清正廉洁,做到干净干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企业和群众过“好日子”,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规模,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严查各类腐败问题,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绍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为建设“重要窗口”、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