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推进三大振兴,深挖三大潜力,守住三大底线,落实四大定位,营造六大环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桂林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各位代表!今年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我们必须承压前行,贯穿“稳”的基调、突出“早”的要求、弘扬“实”的作风、保持“紧”的状态、强化“效”的导向,攻坚克难勇担当、争先突破善作为,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昂起高质量发展龙头。
高水平完善顶层设计。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跨部门统筹推进机制;推动自治区层面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配套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完善市级组织机构,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高标准完成“三规一标”编制。
加快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推动优势山水资源转化为优质产品,将漓江、遇龙河等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龙脊梯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桃花湾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提升一批星级饭店、精品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稳妥有序推动象山公园等免费开放,发展大公园、大景区,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
加快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强灵渠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培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
加快打造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大力发展康养度假、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运动、健康研学等产业,提升夕阳红养老中心、瑶汉养寿城、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品牌,推进华江中国健康好乡村、仙源健康产业园、国际医疗美容产业园、凤凰·山水逸境、桂林新区体育中心等项目,打造一批时尚、旅居、电竞小镇,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山水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体育休闲旅游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医、康、养、健、智、学”六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链,打造世界级“漓水青山·养生桂林”康养休闲胜地。
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编制《桂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广西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推进“桂林有礼”大型名优产品展示中心等项目,重塑“桂林老字号”,提升桂林米粉等品牌,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打造世界级美食中心。争取免税购物店落户,引进奥特莱斯等商业模式,推动建设跨境电商消费体验中心、进出口商品直销集散中心。
(二)全力稳生态促转型,保护好桂林山水。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一体推进“减污、降碳、优生态”,争当绿色发展标杆。
全力守护世界最美漓江。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系统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四大保护”法治体系,抓好漓江干支流及乌桕滩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综合整治,完善沿岸村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林保护,完成蚂蟥洲及大小洲生态修复(一期)等项目。加快建造新能源“绿色游船”,推动实施漓江水上游览票制票价改革。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三控三治一应对”,确保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2.4%以上。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深入实施钢铁、铁合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三)全力稳增长提质效,推进“三大振兴”。坚持创新引领,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力争二产增加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实施产业强链扩群升级行动。推动橡胶、冶金、有色等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桂康新材料等扩产增产,加快推进大飞机起落架特种轮胎、荔浦衣架家居特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四大优势产业,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54%,壮大智神信息、飞宇科技等企业,加快推进华为科技城等项目建设,打造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鼓励国际线缆等骨干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推进鸿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桂林智能装备制造城;推动桂林南药、优利特等重点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加快推进莱茵甜叶菊专业提取工厂、广西医疗器械(桂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推动漓泉、三花等桂酒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做大力源粮油、三养胶麦等龙头企业,加快桂林米粉产业园、桂柳牧业清真熟食品等项目建设,做强生态食品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生物工程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总产值增长13%以上。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领益智造等“双百双新”、桂林三金西瓜霜车间及技术中心改造等“千企技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格力电器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落地、阳天电子等一批项目开工、电科云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安科讯数字能源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以大项目支撑工业大发展。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应用,打造自治区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6家以上。加快数字产业化,推进京东(桂林)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强优企业内育外引行动。推进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新增龙头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重点打造高新区、经开区2个500亿元园区,加快建设高铁园等百亿元园区,推进荔浦打造自治区级高新区,做大兴安玉环汽车部件产业园、全州米粉轻工产业园等县级特色产业园。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长6.5%以上。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四大衔接”,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和兜底性保障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化拓展粤桂协作,打造粤桂帮扶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点。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实施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工程,全面推行“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力争粮食总产量177万吨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持续壮大六大百亿元产业集群。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提升工程,创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覆盖城乡;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打造“大美漓江”“红色湘江”等精品田园综合体,争创自治区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加强柑橘黄龙病、松材线虫病、非洲猪瘟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7%以上。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工程,持续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快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个以上;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80%以上。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力争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全覆盖,加快恭城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
加快推进科教振兴。完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争突破产业重大技术难题40项以上,促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0项以上;拓展“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推动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1—2家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家、认定瞪羚企业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20家以上。强化创新发展支撑,加快建设花江智慧谷信息产业园,新增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
(四)全力稳消费拓市场,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持续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文旅复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长7%,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消费均增长10%。
实施文旅复苏促进行动。推动雁山、龙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远去的恐龙”等大型演出项目,鼓励传统景区开发夜间消费、网红打卡等产品。加快中英文旅游标识标牌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建设。开展线上营销活动,开发一批微旅游、小团游产品,发展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激发周末游周边游市场潜力。深化福嘉桂、粤桂黔等旅游联盟合作,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办好“漓江购物节”等活动,实施“百企千店下乡镇”行动,抓好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商品促销。壮大新型消费,鼓励商贸企业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加快培育智慧生活等消费新增长点,发展网络新零售等模式。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