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碧江川硐街道:在“教育园区”大展蓝图

2022年03月21日 10:46   来源:铜仁日报   

   每到下午饭点,位于碧江区武陵大道旁的“桃花源农庄”生意格外火爆,坞坭社区居民田红军满脸笑意,“万万没想到,自己也能当老板。”

   今年,是田红军开店的第6个年头,“以前在全国各地到处打零工,10年前完全不敢想还能用自家的房子开餐馆做生意。”

   田红军直言,“仅坞坭社区,自主经营或创业致富的就有200多家,有的开餐馆、办农家乐,有的设商铺,实在不愿自主经营的就把房子转租出去,一年还能拿到不少租金。”

   坞坭社区居民的红火日子,真还得益于碧江区川硐教育园区项目的实施落地。

   2010年11月,川硐教育园区正式启动建设,项目规划囊括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铜仁一中、铜仁特殊教育学校、铜仁市人民医院、碧江区职校等,园区内学校、医院等主体建筑在3年内相继完成。

   “教育园区为川硐街道首先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流动人口,人口基数的增加,不仅拉伸了铜仁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骨架,更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川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高猛一语道破。

   在川硐教育园区的强力引擎带动下,川硐街道顺利驶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川硐以建设“幸福、和谐、美丽”街道为目标,抓住市委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碧江—松桃黔边城市建设带、区委“五区一中心”和强中心城区建设机遇,以城镇化建设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逐年上升。

  教育园区拉动“城镇化”引擎

   从“城中村”到发展新天地,川硐街道的嬗变算得上是铜仁“黄金十年”的直接缩影。

   川硐街道位于碧江区北郊,素称碧江“北大门”,东邻湘西,北接渝南,杭瑞高速、城市快速干道横贯东西,201省道贯穿全境,距铜仁凤凰机场11公里、铜仁火车站10公里,如今已形成集铁路、航空、高速公路于一体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之铜仁市对于川硐教育园区的谋划布局,为川硐发展注入了生动活力。

   但在早年,那时的川硐还是群众口中“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话说,“晚上出门都怕,几里路不见人烟,一片黑黢黢。”

   2005年,川硐教育园区开始实施征地,逐步扩大院校建设规模,这让80%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的同时,一跃过渡为新城镇居民。

   “眼看着征地拆迁有补偿,出现部分群众开始乱搭乱建的现象,加之短时间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为社区管理带来不少挑战。”坞坭社区原支部书记田小龙回忆,“最开始,征地群众不满意,做工作花了不少功夫。”

   经过多次探索并逐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川硐街道依靠网格化管理、积极发挥基层妇联组织作用,特别是发动妇女自发组建的“广场舞”队伍,通过她们将政策宣传到户,解决了不少治理难题。

   “如今,依托安置房出租、居民自主经营餐饮店以及园区公益性岗位,为当地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创业难题。”田小龙坦言,“社区三分之二的房屋依靠出租赚取租金,一些有‘眼力见儿’的村民纷纷返乡自主创业。”

   村民刘开园租赁田昌华的房子,在坞坭社区武陵大道旁开办“新农村农庄”,为当地50岁以上居民解决了12个就业岗位。

   “在坞坭社区,年轻人基本在做生意、开餐饮店、跑货运等,周边学校解决的公益性岗位就有300多个,不愁没有致富路。”田小龙告诉记者,“坞坭社区集体经济下一栋6层高的大楼,每年出租费用就有18.8万元。”

   据了解,坞坭社区现有居民695户2993人,2021年社区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

  “城乡一体化”辐射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园区内几所高等院校的相继落地,为川硐街道的发展带来全新变化。

   近年来,川硐街道紧扣城市北移战略目标,抓好铜仁市教育园区、碧江新区、铜仁高新区“三区”建设服务保障工作,提升城市发展功能,优化服务管理,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市+农村”同步发展格局。

   在川硐坝区的草莓种植基地,今年31岁的草莓种植户乔华清正在忙着新一轮的草莓采收。“川硐坝区这一片更适合种植草莓,水分和光照都很充足,种出来的草莓格外甜。”

   乔华清本是浙江杭州人,一家人来到铜仁做生意,这是他们在铜仁种植草莓的第9个年头。去年以前,乔华清主要在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种植,后经考察毅然决定在川硐坝区发展。

   2021年,乔华清投资100万元建造了40个大棚,专门种植草莓,基地每年可固定带动八九个人就业,他告诉记者,“浙江人在铜仁做生意的很多,光是种植草莓的就有10多个,足迹遍布碧江、万山、江口、玉屏等地。”

   特别是这几年,川硐街道把抓党建促脱贫、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作为头等大事,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除天生桥社区外,全街道6个村社区均建立“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位于川硐街道西南方的板栗园村,距集镇12公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偏僻荒芜的小山村,村里的许多青壮年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

   2017年,苏州昆山与铜仁碧江签订《东西部帮扶协作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两地政府紧扣组织领导、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内容展开深入合作,与昆山旅游度假区、民宿品牌联盟“乡伴集团树蛙部落”发起打造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项目。

   通过探索“合作社主体+公司化运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分红”的乡村民宿扶贫模式,由板栗园村集体经济和昆山乡伴公司合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委托乡伴公司对范木溪精品民宿进行经营管理,板栗园村集体经济公司入股1500万元,经营时间为3年,经营期间所得营利按股分红。

   走进范木溪精品民宿项目基地,“三角树屋”藏身于丛林之中,巨型全景天窗一直覆盖到三角屋顶头顶,让人悬浮在树梢上与大自然实现零距离亲密接触。

   2020年,项目实现村集体分红18万元,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还获得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贵州十大特色民宿”名录之一的称号。此外,该村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种植板栗、金秋梨、油茶等农产品,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小江口村曾是碧江区8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辖19个村民组859户2777人。2014年以前,该村还是一个没有任何产业、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124元的贫困山村。

   这几年,川硐街道按照“七个有利于”原则,充分立足生态优势,利用山地特质发展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致富路。

   2021年,该村已建成以碧江福柚为主导、其他水果为辅的特色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4.4万元、实现分红29.3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54元,还获得了铜仁市唯一一个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校地联建”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们通过与铜仁学院、铜仁职院等高校开展‘校地联建’工作,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风险点,强化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高猛直言,“川硐特殊区位下的人口构造,让社会治理难度比其他村镇大得多。”

   这几年,川硐街道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产业发展带动下,社会治理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铜仁职院提供养殖、种植以及护理等技术常识,铜仁学院提供文明实践和文艺指导,之前还教大家跳舞、打鼓等。”川硐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姚茂强说。

   村民侯长建10多年来长期养羊,依托政府组建的农业服务中心,发挥教育园区学校专业优势,为养殖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侯长建说:“只要遇到羊生病,学生上门免费提供救助,还耐心给我们传授技术。”

   村民田松能现年80岁,常年患有腿脚痛风,因为走路不便,铜仁职院的老师隔三差五就会组织学生上门免费给他做推拿,一做就是好几年。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川硐街道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现在,就算是白天夜晚敞开门,也不用担心丢东西了。”田小龙告诉记者,“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社会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升。”

   在乡村治理上,川硐街道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环境整治、完善村庄监控和布局,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工作模式,把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地落实,构建了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同时,每年通过开展平安村社、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基层创建活动建立联创机制,持续推进“民心党建+X”乡村治理工作,推行“民心党建+村规民约”,探索试行“民心党建+组委会”等典型做法,健全了自治运行体系。

   川硐社区、坞坭社区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在街道平安办健全综治工作中心,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将辖区内的视频监控融入到雪亮工程里面来,推动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川硐街道的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如今,走进川硐街道,一片和谐繁荣景象让城乡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置身其中的幸福和美好。

   来源:铜仁日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铜仁碧江川硐街道:在“教育园区”大展蓝图

2022-03-21 10:46 来源:铜仁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