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牢蓝绿底色
“白洋淀水质实现全域Ⅲ类”,今年初传出的这则消息,令人欢欣鼓舞,白洋淀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雄安新区要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新城,规划蓝绿占比70%。围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千年秀林”建设,5年成效显著,新区蓝绿底色进一步夯实,一个“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正加速形成。
无人机航拍的雄安郊野公园主场馆。该公园是雄安新区北部绿色生态门户,是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中“九片”之一。(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三期生态清淤
白洋淀深度治理的样本
碧波万顷的白洋淀,在万物萌发的春天,迫不及待展现着清新迷人的魅力,吸引了成群的鸟类栖息。这诗情画意的美景背后,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不懈努力和众志成城。
在安新县圈头乡寨南村一个400亩的大鱼塘内,近20辆水上挖掘机正在热火朝天地清挖淤泥。
3月15日,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二标段负责人邢晨阳来到他最关心的这个超级大鱼塘指挥调度作业。大型平板驳船将淤泥运送到岸上,每只船一次可装载40万方。“我们紧盯4月30日节点工期,采用24小时作业。”邢晨阳说。
“分类处置淀内鱼塘、荷塘及部分淀泊的污染底泥,消除内源污染,是使淀区水质稳定达标的关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钢表示。
2019年,雄安新区在多次论证基础上,选择在安新县采蒲台村和南刘庄村2个代表性区域开展底泥内源污染治理试点(一期)。此后,新区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了专题研究,并组织编制《2020年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扩大试点实施方案》,根本任务是协同推进内源污染治理、生态本底修复和水动力改善,从而全面完成白洋淀规划中关于生态清淤试点要求。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开展的白洋淀三期清淤工程包括藻苲淀淀头、捞王淀、杜家淀、小白洋淀等4个区域,主要针对重污染鱼塘、开阔水面、水道、沟壕等区域开展清淤,清淤面积10.4平方公里,工程影响区域约209平方公里。
在清淤作业面范围内,除了水上挖掘机外,还有一种更为大型的清淤设备——绞吸船,船头有一个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刀头扎进淤泥中搅拌,泥水通过管道被排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区域作进一步处理。
“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程钢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的出台,则从法规层面建立了保障。
在“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理念支撑下,雄安新区强力推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
2018-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新区取缔“散乱污”企业13700家、动态清零,1.3万多个非法排污口全部被取缔封堵。雄安新区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576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103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治理,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绩斐然,随着治理的深度开展,白洋淀水质将得到持续改善。
以“生态修复”保护“华北之肾”
3月14日,在安新县白洋淀旅游码头附近,一片70万平方米广阔水域内,一项“百淀联通”行动正在开展。
水上挖掘机伸缩巨臂铁爪,将阻隔水体的围埝清除,一艘艘打捞水面芦苇和杂物的船只往来穿梭。
如果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定誓言和行动目标,那么,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则是确保白洋淀持久实现“清新明亮”的根本之策。
2019年2月1日零时,随着白洋淀引黄泵站3台水泵陆续启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向淀区内输水。净化后的黄河水经过482公里的不息奔流,源源不断地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白洋淀生态补水逐年递增。2019年补水4亿立方米,2020年补水5.56亿立方米,2021年补水达到17.62亿立方米(含主汛期4亿立方米雨洪水),引黄入冀补淀、白沟引河、府河、孝义河等成为主要补水渠道。
打通各种水体阻隔,才能更为有效和持久地补水。为此,新区于今年2月开展了“百淀联通”工程。
该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穿路管涵、疏浚水流通道、拆除阻水堤埝,增加水系联通,扩增淀泊水面,主要疏浚区域位于烧车淀、白沟引河口、安新县旅游码头及中部航道等,疏浚总长度约为14公里。
从一张雄安水系图上看到,白沟引河承接自南拒马河的上游来水,一路畅通南行,然而到了留通桥却突然变细,成了名副其实的“卡脖子”,对上游行洪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由于烧车淀西部水流不畅,上游来水直接通过枣林庄枢纽流入赵王新河,白洋淀内部水系不能完全盘活,而‘百淀联通’的实施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联通)试点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白洋淀“补水、治污、防洪”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践,通过工程实施,将有利于白洋淀核心区域生态自净,有效降低可能的洪涝灾害影响。
与此同时,南拒马河右堤等环起步区防洪堤建设全面完工,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阶段转化。”程钢表示,新区将创新开展白洋淀生物修复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在安新县大田庄东侧鲥鯸淀内一块被圈起来的1500亩水域,正在开展一个叫做“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的示范项目。“我们几家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草型区和藻型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工程,进行了生境营造、土著鱼类增殖、水生植物恢复等生物操控技术研发,通过示范,生物多样性增加了30%以上。”河北大学教授刘存歧表示,这是农业农村部2018年设立的项目,研究成果为白洋淀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充分做好“城与淀、治水与用水、生态与防洪”三个关系相统筹,是一项重要任务。
城与淀必定是和谐共生,最终实现水城共融。
“九片”林地斑块
打牢新区浓绿基底
新区的生态基底,醉人的绿色是浓墨重彩的存在。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在秀林驿站,和我们在场的20多名护林员一一亲切握手,只要身体可以,我希望一直管护着‘千年秀林’。”3月12日植树节这天,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63岁的护林员邸永华,来到村北自己参与管护的500亩“千年秀林”察看长势情况。
“千年秀林”注定卓尔不凡。雄安新区要靠怎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有一个毫不含糊的理念:未建城,先植绿。
自2017年11月,“千年秀林”工程在大清河片林一区启动,打造以近自然林为主、景观游憩相结合的生态景观片林。到如今,遍布新区各个区域的2300余万株林木,让身处不同方位的人们尽享姹紫嫣红和清凉慰藉。
“千年秀林”旨在通过建设片、廊、环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打造森林游憩空间。
新区着力打造“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九片”即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9片大型林地斑块,包括老河头、刘李庄、赵北口、大清河、晾马台、南拒马、昝岗、安新、马家寨等,以此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高质量栽植,高品质管护,“千年秀林”长势喜人。
“新区的苗木选用有严格要求,一律要选用‘原冠苗’,就是定植时保留苗木原有主干,不对苗木进行截干处理而培养出来的苗子,这种苗子最突出的特点是顶端优势强、主干明显。”起步区北部绿化带三标段施工方技术员谢慎飞在造林现场普及起了知识,“树干通直、冠形饱满、根系发达、没有病虫害等,这要求就是完美。”
创新造林模式的“千年秀林”也是富民林。“我们栽植在这里的1万棵元宝枫、国槐、山桃,就是从先期栽植的‘千年秀林’中移栽来的,已经创造了效益。”3月15日,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生态事业部负责人王佳指着起步区北部绿化带的一片林木说,新区创建合作造林、森林管护及用工机制,村民提供土地,每年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金。
森林是绿色基础设施,新区着力构筑森林与城市相融共生的城市生命共同体。整个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空间的布局为:绿核为心,圈层展开,廊道联通,网络结构。
大清河片林一区万亩游憩乐园,花期即将来临。“过几天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到时候‘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到这里察看林木长势的雄安集团生态公司高级业务经理栗亮不由得诗意大发。(河北日报记者 张伟亚)
■生态链接
新区设立以来,围绕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修复、入淀河流综合整治、淀区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城镇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逐年谋划项目。
2019年实施了六大类45个项目,2020年九大类40个项目,2021年谋划了六大类25个项目,2022年谋划了18个项目。
2017年11月,新区启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项目新造林面积约1万亩。2018年,新区分别实施10万亩苗景兼用林建设项目、2018年秋季植树造林项目。2019年植树造林项目(春季)造林面积6.8万亩,2019年植树造林项目(秋季)造林面积约5.7亩。2020年,生态建设公司负责新区新造林面积约7.5亩(不包括雄安郊野公园2.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