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用绿”见闻

2021年08月19日 10:10   来源:新华网   

  题:“端起‘生态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用绿”见闻

  新华社记者林翔、姜刚

  “别小瞧这样一棵树,简直‘浑身是宝’,在林农眼中,那可是‘摇钱树’!”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新洋说。在南谯区施集镇的芦柴河万亩麻栎产业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麻栎多是从根部生出三四根碗口粗的枝干,浩瀚林海,向天争绿。

  “麻栎是江淮丘陵优良的乡土树种,是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结合紧密的树种,用途广泛。”王新洋介绍,除了可加工制成环保木炭,其枝丫还是最优质的食用菌原料,栎树叶也是柞蚕喜爱的食物。

  “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我们实现了转型升级,如今麻栎木材的收购价格稳定在550元/吨至600元/吨。”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昌春说。该合作社吸纳了1.2万户农民,重点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蚕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

  “我家的100亩林地现在都种上了麻栎,交合作社统一收购。前些年,我的收入不过四五万元,如今已达10万元了。”合作社工人张正峰笑着说。

  “南谯区如今种植麻栎35万亩。”南谯区林业局局长项玉胜说,“年产小径材50万吨、木炭11.2万吨、木醋液5万吨,加上食用菌、林木良种、柞蚕养殖和生物质发电等,麻栎循环产业的年产值高达20.8亿元。”

  作为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安徽省扎实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的“五绿”任务,其中在科学“用绿”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积极培育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竹藤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探索建立跨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滁州市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和精品苗木等“三树一苗”共计160万亩,培育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支持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开发建设。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近年来同样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

  杨习伦是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脱贫户。曾经的他住在半山腰的破屋中,依靠砍树卖木材赚取收入。如今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稳定增收近8000元。

  “如今端起‘生态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杨习伦说,“我在树下种植了天麻、重楼等中药材,还翻修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房,干起了民宿,如今我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靠山吃山,我们吃出了新花样。”大湾村村级林长、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记者,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大湾村驶上了绿色发展的高速路,聚力发展天麻、重楼等林下经济,并结合大湾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树群等开发乡村旅游。

  六安市按照产业全链条发展思路,大力支持林下经济产业、苗木花卉产业、森林旅游康养等项目建设,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560亿元。

  “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工作目标,乡村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何家枝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用绿”见闻

2021-08-19 10:10 来源:新华网

  题:“端起‘生态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用绿”见闻

  新华社记者林翔、姜刚

  “别小瞧这样一棵树,简直‘浑身是宝’,在林农眼中,那可是‘摇钱树’!”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新洋说。在南谯区施集镇的芦柴河万亩麻栎产业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麻栎多是从根部生出三四根碗口粗的枝干,浩瀚林海,向天争绿。

  “麻栎是江淮丘陵优良的乡土树种,是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结合紧密的树种,用途广泛。”王新洋介绍,除了可加工制成环保木炭,其枝丫还是最优质的食用菌原料,栎树叶也是柞蚕喜爱的食物。

  “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我们实现了转型升级,如今麻栎木材的收购价格稳定在550元/吨至600元/吨。”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昌春说。该合作社吸纳了1.2万户农民,重点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蚕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

  “我家的100亩林地现在都种上了麻栎,交合作社统一收购。前些年,我的收入不过四五万元,如今已达10万元了。”合作社工人张正峰笑着说。

  “南谯区如今种植麻栎35万亩。”南谯区林业局局长项玉胜说,“年产小径材50万吨、木炭11.2万吨、木醋液5万吨,加上食用菌、林木良种、柞蚕养殖和生物质发电等,麻栎循环产业的年产值高达20.8亿元。”

  作为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安徽省扎实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的“五绿”任务,其中在科学“用绿”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积极培育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竹藤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探索建立跨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滁州市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和精品苗木等“三树一苗”共计160万亩,培育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支持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开发建设。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近年来同样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

  杨习伦是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脱贫户。曾经的他住在半山腰的破屋中,依靠砍树卖木材赚取收入。如今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稳定增收近8000元。

  “如今端起‘生态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杨习伦说,“我在树下种植了天麻、重楼等中药材,还翻修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房,干起了民宿,如今我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靠山吃山,我们吃出了新花样。”大湾村村级林长、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记者,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大湾村驶上了绿色发展的高速路,聚力发展天麻、重楼等林下经济,并结合大湾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树群等开发乡村旅游。

  六安市按照产业全链条发展思路,大力支持林下经济产业、苗木花卉产业、森林旅游康养等项目建设,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560亿元。

  “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工作目标,乡村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何家枝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