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市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将达“百米级、分钟级”
冰雹天气实现提前1至3小时预警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特征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首都特色、准确细致”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成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数字气象服务体系。到2035年,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和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智慧气象业务能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超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极端天气精准预报、提前预警
《意见》提出,要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发展智能识别技术,建成对流尺度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开展极端天气概率预报。
其中,加强极端天气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龙卷风除外)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它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24小时预报预警。
此外,健全极端天气应对预案体系,构建适应局地气象特点的应急处置模式,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自主响应能力。健全强对流和极端天气应对分析评估和复盘总结机制。
预报精准到街乡、重要景区
预报预测能力也将继续提高。《意见》明确,要优化全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观测系统,垂直气象探测站网平均间距达30千米。全市智能网格天气预报达“百米级、分钟级”。实施精准预报行动计划,建设数字气象台,提高气象预报智能化水平,实现落区精准到流域、区、街道(乡镇)、重要景区。
同时,要加强月度、季度、年度气候预测能力建设,提高气候预测产品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程度。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将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事项纳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办理。
将气象灾害纳入安全社区和网格化管理
《意见》中提出,要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加强气象灾害预防、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突发极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成市区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系统。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内容,增强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素养。
另外,公共气象服务将纳入市区两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健康生活、户外体育、新型消费等领域,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开展基于智能研判、情景互动、精准推送的分众化智能气象服务业务。建成公众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专属气象台”,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