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林治国
如何进一步解决高校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专利“获取难”?12月12日,2024年中部六省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进活动在武汉举办。此次活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和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山西省知识产权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江西省知识产权局、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和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同协办。
会上,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吴骏发布《湖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转化专利资源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湖北省共有8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完成6.5万件专利盘点。入库可转化专利4.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5万件,发明专利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湖北科教资源丰富,是我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数据显示,湖北省已盘点的6.5万件专利中,从区域分布来看,可转化专利主要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且集中在武汉、荆州、宜昌等城市。三地专利资源占全省93.4%。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智能测控装备、先进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据悉,我省入库专利已被全国8800余家企业关注,系统智能匹配和精准对接功能开始显现。从企业对接来看,湖北在国家专利盘活系统注册企业2.6万家,企业注册数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专利产业化已成为推动中部六省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主任杨兴发布《氢能产业专利导航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副主任朱振宇发布《量子信息产业专利态势》。
为助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审协湖北中心、河南中心与中部六省知识产权局建立“2+6”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合作机制,将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资源投入机制、区域协同机制,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推进中部地区专利转化运用
1.8米的大高个、能搬运40公斤的重物,湖北自主研发的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由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联合攻关研发。会上,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迅介绍,格蓝若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研发、重视专利产业化,深耕团队,多赛道发展。
“专利转化运用是促进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以《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应提高专利质量、加强政策激励,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条增效,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以更高起点推进中部地区专利转化运用。
中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汉东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知识产权产业战略选择》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认为,以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应以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会上,中部六省10项专利技术供需对接项目签约、10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现场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