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地方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从疫情防控、中医药发展到人才培养,在上海地方两会上,这些居民心头的“关切事”,都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话题”。
公共卫生“无小事”
2020年以来,公共卫生逐步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领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收到的提案中,近百个提案集中在医卫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委员说,2022年,政协医卫界委员们一项关于新冠疫情的相关防控建议的联名提案,其中不少内容都得到了落实,同时,也得到了优秀提案的肯定,“这是政协医卫界别共同智慧的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委员说,社情民意是政协委员反映情况、为政府工作决策提建议的重要渠道,可以快速推动问题的解决,好像一把“手术刀”。比如,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一些医生反映无法离开小区工作,还有一些长期需要服药的病人遭遇了药品的短时缺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紧急提交了社情民意,很快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这些看起来很小的‘小问题’其实是千家万户关心的‘大民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委员曾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和新冠“面对面”三年。他说,新冠病毒是在不断变化的,防控措施也是基于新冠病毒特点和传播特性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从目前来说,疫情在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到逐渐下降的平台区,从一线的数据来看上海感染的高峰已经逐步回落,但接下来在春运春节期间有大客流的迁徙,可能带来一些感染人数的增加。”郑军华说,这就需要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避免在探亲流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传播。如果出现症状和抗原阳性,建议居家隔离。在春节期间,我们还是不提倡大规模的聚会,同时在一些酒吧等密闭场所也要特别小心。
郑军华说,虽然人口的流动会带来感染的可能性,但从医学研究上来看,阳康人员在3到6个月内有一定的免疫力,“总的来说,奥密克戎的变异度是在逐渐变弱,再次感染的几率会进一步减少。只要我们人人有相应的防护理念和意识,疫情总会逐渐消退,或者说经过几轮以后,可能我们就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毕宇芳代表说,建议在新冠病毒感染初期要尽可能进行抗病毒治疗,这样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改善疾病症状以及尽可能预防发展成重症、危重症,尤其是具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早期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药期待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将加快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成为地方两会上被频频提到的“热话题”。
在分组会议茶歇时,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钟力炜委员带来的专门为儿童研发的新冠预防中药方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中医药在新冠感染前、救治中以及阳康后都能发挥作用,最近前来医院了解阳康后身体调理的居民越来越多。我们为儿童提供的协定方,在剂型上有特别考量,我们做成的小膏方,一方面是在口味上更容易入口,一方面在食用形式上也做了创新,比如,针对年龄更小的儿童,我们做成了棒棒糖的样子。”钟力炜说。
“随着医联体尤其是中医医联体的日渐成熟,中医药院内制剂如何在医联体内通用,成为实践中需要突破的点。”钟力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促进制剂研发,注重源头创新,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部调剂使用,“尤其可以考虑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先行先试跨省调配”。
每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委员都会带着公共卫生方面的提案而来。许剑民建议,应充分弘扬中医药的防疫作用,近年的疫情防控经验总结发现中医药能有效地对抗新冠感染,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下一步,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强身调理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研发和临床验证,推出更有效的、便利的、可行性强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并进行全国推广。
面向未来做好“人”的文章
与全球城市竞争,做好“人”的文章很重要。
范先群说,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引育高端人才尤其是医卫人才至关重要,上海的医卫人才面临的是全球的竞争,要实现优秀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麻醉医生被称为‘医生背后的医生’,工作具有长时间、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特点,然而,近年来,由于医生的价值没有办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科难以形成对年轻优秀医学人才的吸引,进一步加剧了不少医院的麻醉科人力不足、劳动强度不断攀升、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委员建议,要更好体现麻醉医务人员的劳动特点与劳动价值,化解学科人才缺口难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委员最关心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药领域如何提升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
曹锡康说,希望能通过中药和西药同质同价,提升中医药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组织中医药教育领域专家,对大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布局,构建分层分类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框架,为中医药人才培育建好“储备池”。
曹锡康说,要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就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面人才缺乏是重要的掣肘,这就需要解决社区卫生中心医疗人才的发展路径问题。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