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挺起“产业脊梁”

2023年03月08日 09:24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肩负三大重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当下,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着旧动能重组、转型,新动能崛起、壮大,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

  “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旗下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技术人员手持平板电脑“巡视车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能耗信息,布置在车间各个节点上的15万个传感器都能实时抓取关键数据;从粗纱生产到产品入库,智能机器人沿着35公里的智能化轨道完成一系列指定动作……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情景,在15.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已非常普遍。

  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肩负三大重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当下,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着旧动能重组、转型,新动能崛起、壮大,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了集体学习,为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划重点,明确指出山东省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省,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早已从文件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蹚出一条产业结构调整新路

  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胜带来了《加强磁悬浮动力技术研发,建成世界一流产业集群》的建议。

  作为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创业者,他太了解山东对磁悬浮新技术的需求了。在他创办的企业里,磁悬浮鼓风机与传统鼓风机是新旧动能的代表。与传统鼓风机相比,磁悬浮鼓风机“深”怀绝技,优势尽显。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偏重的产业结构在国内颇具代表性。正因如此,国家赋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使命,期待该省先行先试,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探出一条路子来。

  在“双碳”目标下,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战略放到山东。

  面对国家赋予的重任,山东该如何作为?

  今年年初,《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印发,山东省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专章部署,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动能、做优做强数字经济、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4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纺织是传统产业,但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之后,纺织产业焕然一新;鼓风机是传统设备,但在磁悬浮技术的加持下,鼓风机变得不同以往。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传统产业需要“换个玩法”,而转型升级的法宝蕴含在科技创新中。

  从全国来看,山东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划分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传统工业优势与动能转换红利,成为山东经济近3年来不断前行的底气。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未来山东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能否转型成功是关键。

  “端牢端稳传统产业的饭碗,是山东形成动能转换新优势的基础。”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万熠表示。近年来,从冶金行业的炼精钢特钢到化工行业发展精细高端化工,再到机械装备持续推进高端智能化,山东以实践证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从玉米芯提炼出石墨烯,并把石墨烯应用到纤维中生产出石墨烯纤维制品;在潍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的柴油机;在青岛,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养殖的首批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上市……

  科技创新推动着产业转型,大成果背后是强大的科技和人才基础支撑。

  据了解,2022年,山东国家级人才达到1830人;崂山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40项,3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内,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记者在这里看到,工业机器人挥舞臂膀精准作业,运输机器人运送物料往来穿梭,一批高端服务器经历660项整机测试,从济南启程运往全球各地。

  穿行在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的玻璃温室内,20多台模样、功能不一的机器人正在有序作业。在这里,“聪明的机器人”早已代替了传统劳动力。依托温室内2000多个监测探头采集的数据信息,机器人可以为园区提供精准的农事计划、完成所有指令、实现智能种植等。

  记者了解到,山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将打造一批新的千亿级、万亿级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是构筑山东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聚焦数字赋能,高密度出台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样板区。

  “在绿色低碳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被赋予特殊意义。当前很多企业在探索低碳化、数字化‘双转型’路径,‘双化协同’的成效逐渐成为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重要尺度。”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副总经理柴纪强表示。

  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山东有优势,有决心,也有实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青岛新动能如何破茧成蝶?    2023年02月01日
  • ·山东矢志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    2023年01月31日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跑    2023年02月28日
  • ·数字经济新赛道 成都这样跑    2022年04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挺起“产业脊梁”

    2023-03-08 09:24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肩负三大重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当下,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着旧动能重组、转型,新动能崛起、壮大,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

      “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旗下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技术人员手持平板电脑“巡视车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能耗信息,布置在车间各个节点上的15万个传感器都能实时抓取关键数据;从粗纱生产到产品入库,智能机器人沿着35公里的智能化轨道完成一系列指定动作……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情景,在15.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已非常普遍。

      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肩负三大重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当下,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着旧动能重组、转型,新动能崛起、壮大,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了集体学习,为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划重点,明确指出山东省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省,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早已从文件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蹚出一条产业结构调整新路

      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胜带来了《加强磁悬浮动力技术研发,建成世界一流产业集群》的建议。

      作为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创业者,他太了解山东对磁悬浮新技术的需求了。在他创办的企业里,磁悬浮鼓风机与传统鼓风机是新旧动能的代表。与传统鼓风机相比,磁悬浮鼓风机“深”怀绝技,优势尽显。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偏重的产业结构在国内颇具代表性。正因如此,国家赋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使命,期待该省先行先试,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探出一条路子来。

      在“双碳”目标下,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战略放到山东。

      面对国家赋予的重任,山东该如何作为?

      今年年初,《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印发,山东省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专章部署,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动能、做优做强数字经济、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4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纺织是传统产业,但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之后,纺织产业焕然一新;鼓风机是传统设备,但在磁悬浮技术的加持下,鼓风机变得不同以往。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传统产业需要“换个玩法”,而转型升级的法宝蕴含在科技创新中。

      从全国来看,山东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划分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传统工业优势与动能转换红利,成为山东经济近3年来不断前行的底气。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未来山东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能否转型成功是关键。

      “端牢端稳传统产业的饭碗,是山东形成动能转换新优势的基础。”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万熠表示。近年来,从冶金行业的炼精钢特钢到化工行业发展精细高端化工,再到机械装备持续推进高端智能化,山东以实践证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从玉米芯提炼出石墨烯,并把石墨烯应用到纤维中生产出石墨烯纤维制品;在潍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的柴油机;在青岛,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养殖的首批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上市……

      科技创新推动着产业转型,大成果背后是强大的科技和人才基础支撑。

      据了解,2022年,山东国家级人才达到1830人;崂山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40项,3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内,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记者在这里看到,工业机器人挥舞臂膀精准作业,运输机器人运送物料往来穿梭,一批高端服务器经历660项整机测试,从济南启程运往全球各地。

      穿行在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的玻璃温室内,20多台模样、功能不一的机器人正在有序作业。在这里,“聪明的机器人”早已代替了传统劳动力。依托温室内2000多个监测探头采集的数据信息,机器人可以为园区提供精准的农事计划、完成所有指令、实现智能种植等。

      记者了解到,山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将打造一批新的千亿级、万亿级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是构筑山东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聚焦数字赋能,高密度出台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样板区。

      “在绿色低碳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被赋予特殊意义。当前很多企业在探索低碳化、数字化‘双转型’路径,‘双化协同’的成效逐渐成为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重要尺度。”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副总经理柴纪强表示。

      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山东有优势,有决心,也有实力。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