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向天“借”水超13亿吨 可满足300万亩左右棉田灌溉需求

2023-12-29 09:5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 郑卓报道)截至12月14日,新疆今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67架次229小时,开展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2588次,增水约13.12亿吨,相当于7个天池的蓄水量。

  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李圆圆说,这些水如果全部储存利用,按照每亩棉田350—500立方米年用水量计算,可满足300万亩左右棉田的灌溉需求。

  今年以来,全疆各地人工影响天气部门积极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雪)及人工防雹作业。

  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为推进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多年来巴音布鲁克草原局部退化、沙化的问题,今年以来,巴州党委专门成立“云水资源开发协调推进工作组”,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强化空地影响联动、争取前沿技术支持,着力构建地面增水与空中增水互为补充的人工增水新模式,努力提高人工增水作业效率。

  巴州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刚说,通过综合施策,在冬季有人飞机、夏季无人机和地面火箭共同作用下,巴音布鲁克山区人工影响天气累计作业影响面积增加至2万平方公里以上,空中水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巴音布鲁克气象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巴音布鲁克累计降水341.8毫米,比去年同期增加62.9毫米,增幅22.6%。根据水利部门监测,今年1月至10月31日,开都河大山口累计来水33.99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3.1亿立方米,增幅10.04%。林草部门提供信息显示,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局部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15年的53.7%提高到目前的69.43%。

  在人工防雹方面,截至12月14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石河子市等9个地(州、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开展地面人工防雹作业2500余次,防雹保护面积4万平方公里,累计减少雹灾损失约8.23亿元。

  李圆圆说,目前正尝试通过更加前沿的科技手段,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比如智能化地面作业烟炉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雪深监测系统等,同时通过飞机、无人机等加大作业效果监测力度,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石兰兰)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疆向天“借”水超13亿吨 可满足300万亩左右棉田灌溉需求

2023年12月29日 09:5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 郑卓报道)截至12月14日,新疆今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67架次229小时,开展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2588次,增水约13.12亿吨,相当于7个天池的蓄水量。

  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李圆圆说,这些水如果全部储存利用,按照每亩棉田350—500立方米年用水量计算,可满足300万亩左右棉田的灌溉需求。

  今年以来,全疆各地人工影响天气部门积极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雪)及人工防雹作业。

  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为推进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多年来巴音布鲁克草原局部退化、沙化的问题,今年以来,巴州党委专门成立“云水资源开发协调推进工作组”,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强化空地影响联动、争取前沿技术支持,着力构建地面增水与空中增水互为补充的人工增水新模式,努力提高人工增水作业效率。

  巴州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刚说,通过综合施策,在冬季有人飞机、夏季无人机和地面火箭共同作用下,巴音布鲁克山区人工影响天气累计作业影响面积增加至2万平方公里以上,空中水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巴音布鲁克气象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巴音布鲁克累计降水341.8毫米,比去年同期增加62.9毫米,增幅22.6%。根据水利部门监测,今年1月至10月31日,开都河大山口累计来水33.99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3.1亿立方米,增幅10.04%。林草部门提供信息显示,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局部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15年的53.7%提高到目前的69.43%。

  在人工防雹方面,截至12月14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石河子市等9个地(州、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开展地面人工防雹作业2500余次,防雹保护面积4万平方公里,累计减少雹灾损失约8.23亿元。

  李圆圆说,目前正尝试通过更加前沿的科技手段,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比如智能化地面作业烟炉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雪深监测系统等,同时通过飞机、无人机等加大作业效果监测力度,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