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省建成工会职工书屋11042家 数量全国第一

2024-01-04 09:50 来源:中国江苏网

  全省建成工会职工书屋11042家,数量全国第一

  书香致远,职工阅读蔚然成风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讯 “在家门口的职工书屋就能借阅江宁区图书馆的藏书,太方便了!”占地300平方米、藏书2.1万余册的南京市江宁区总工会职工书屋去年4月正式开放后,赢得附近职工群众交口称赞。

  类似这样由县区级以上总工会命名的职工书屋,全省已建成1104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833家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全省各级工会迄今累计投入专项经费2亿多元,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企的多级公共阅读网络和一体化职工阅读服务体系。

  “自2005年我省第一家职工书屋在太仓挂牌至今,我们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制度创新、品牌引领、典型示范、阵地提升、活动聚力。全省超万家职工书屋,有力提升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素质,发挥出显著的精神文化传播作用。”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大勇说。

  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推动职工阅读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度先行。省总工会注重机制赋能,在全国做到三个“率先”:率先制定职工阅读宏观指导文件、率先形成覆盖所有设区市的品牌活动格局、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组织领导体系。近年来,顶层设计更加突出精准发力。在省总工会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五年规划——《江苏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职工书屋建设”成为四大类20项主要指标中的一项。江苏第十五次工代会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发展壮大基层职工读书组织,形成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

  日前,《无锡工会职工书屋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实施,对工会职工书屋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建设与评价标准、申报及命名程序等作出明确制度性安排。至此,全省已有9个设区市拟定促进职工书屋建设的意见办法,推动工会职工书屋建设、管理、使用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时代在变,职工群众的阅读习惯、诉求也在变。如何将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真正落到实处,让职工书屋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点亮职工群众心中的“诗和远方”?全省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有特色、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竞相涌现。

  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南京市总工会举办职工思政嘉年华活动,第十届“南京市职工读书节”活动暨首场读书分享会成为重头戏。以职工书屋建设为统揽,以举办职工读书节为载体,以培育职工阅读组织为抓手,工会不断擦亮“宁工享职工书屋”品牌。目前,南京市已建成市级职工书屋近千个、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161个、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67个、全国最美职工书屋1家,职工书屋建设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我们职工书屋的祈通书房,也是南通市五星级韬奋书房,面向职工和社会大众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书画家笔会、医学科普教育等活动,每天来这里品读休憩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南通的网红打卡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会主席、文博中心主任倪歌介绍,相比传统职工书屋,如今的职工书屋特色一是对社会开放,体现公益性职能;二是活动丰富多元,不只是限于读书,还拓展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去年12月2日、3日,书房就推出两场活动——医院科室业务学习和古典诗词吟唱会,效果都特别好。”

  在徐州,工会着力打造“工惠悦读”品牌,推动职工书屋建设与维护职工文化权益相融合、职工阅读活动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相融合、读书组织培育与塑造企业文化、助力社会发展相融合;在扬州,工会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开展百场示范性宣讲;在苏州,工会依托职工书屋、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站)等阵地,借力公共阅读资源和各类社会读书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江苏工会推动职工书屋建设的最新成绩:我省各级职工书屋共开展读书沙龙、阅读推广、非遗传承、技能交流、历史展览等活动3万余次;21家职工阅读大联盟引导全省2992个职工阅读组织形成强大合力;“江苏职工手机书屋”已集成图书4万余种、期刊400种、有声书2万小时的海量数字资源;建成12万余个便利型阅读站点,在6366个户外劳动者驿站布局图书角(架);连续举办十四届“江苏职工读书月”活动,推荐逾百种优秀图书给一线职工……

  最是书香能致远。随着我省工会职工书屋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职工阅读蔚然成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石兰兰)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全省建成工会职工书屋11042家 数量全国第一

2024年01月04日 09:50   来源:中国江苏网   吉 强

  全省建成工会职工书屋11042家,数量全国第一

  书香致远,职工阅读蔚然成风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讯 “在家门口的职工书屋就能借阅江宁区图书馆的藏书,太方便了!”占地300平方米、藏书2.1万余册的南京市江宁区总工会职工书屋去年4月正式开放后,赢得附近职工群众交口称赞。

  类似这样由县区级以上总工会命名的职工书屋,全省已建成1104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833家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全省各级工会迄今累计投入专项经费2亿多元,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企的多级公共阅读网络和一体化职工阅读服务体系。

  “自2005年我省第一家职工书屋在太仓挂牌至今,我们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制度创新、品牌引领、典型示范、阵地提升、活动聚力。全省超万家职工书屋,有力提升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素质,发挥出显著的精神文化传播作用。”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大勇说。

  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推动职工阅读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度先行。省总工会注重机制赋能,在全国做到三个“率先”:率先制定职工阅读宏观指导文件、率先形成覆盖所有设区市的品牌活动格局、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组织领导体系。近年来,顶层设计更加突出精准发力。在省总工会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五年规划——《江苏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职工书屋建设”成为四大类20项主要指标中的一项。江苏第十五次工代会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发展壮大基层职工读书组织,形成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

  日前,《无锡工会职工书屋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实施,对工会职工书屋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建设与评价标准、申报及命名程序等作出明确制度性安排。至此,全省已有9个设区市拟定促进职工书屋建设的意见办法,推动工会职工书屋建设、管理、使用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时代在变,职工群众的阅读习惯、诉求也在变。如何将建好、管好、用好职工书屋真正落到实处,让职工书屋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点亮职工群众心中的“诗和远方”?全省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有特色、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竞相涌现。

  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南京市总工会举办职工思政嘉年华活动,第十届“南京市职工读书节”活动暨首场读书分享会成为重头戏。以职工书屋建设为统揽,以举办职工读书节为载体,以培育职工阅读组织为抓手,工会不断擦亮“宁工享职工书屋”品牌。目前,南京市已建成市级职工书屋近千个、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161个、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67个、全国最美职工书屋1家,职工书屋建设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我们职工书屋的祈通书房,也是南通市五星级韬奋书房,面向职工和社会大众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书画家笔会、医学科普教育等活动,每天来这里品读休憩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南通的网红打卡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会主席、文博中心主任倪歌介绍,相比传统职工书屋,如今的职工书屋特色一是对社会开放,体现公益性职能;二是活动丰富多元,不只是限于读书,还拓展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去年12月2日、3日,书房就推出两场活动——医院科室业务学习和古典诗词吟唱会,效果都特别好。”

  在徐州,工会着力打造“工惠悦读”品牌,推动职工书屋建设与维护职工文化权益相融合、职工阅读活动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相融合、读书组织培育与塑造企业文化、助力社会发展相融合;在扬州,工会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开展百场示范性宣讲;在苏州,工会依托职工书屋、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站)等阵地,借力公共阅读资源和各类社会读书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江苏工会推动职工书屋建设的最新成绩:我省各级职工书屋共开展读书沙龙、阅读推广、非遗传承、技能交流、历史展览等活动3万余次;21家职工阅读大联盟引导全省2992个职工阅读组织形成强大合力;“江苏职工手机书屋”已集成图书4万余种、期刊400种、有声书2万小时的海量数字资源;建成12万余个便利型阅读站点,在6366个户外劳动者驿站布局图书角(架);连续举办十四届“江苏职工读书月”活动,推荐逾百种优秀图书给一线职工……

  最是书香能致远。随着我省工会职工书屋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职工阅读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