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高山)

2024-01-23 14:33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聚焦“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按照“一四五”发展定位,全力以赴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努力在全省大局中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新路,加快推动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完成好“基准目标”的同时,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打通制约点、谋划创新点、培育增长点,以“拼”的精神推动发展争位、民生增效,力争各项工作完成得更好,奋力实现“赶考目标”。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凝心聚力抓经济稳增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打好扩投资、稳工业、促消费、强县域“组合拳”,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基础。

  突出有效投资。继续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资,扩大产业项目投资,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开展“六大领域项目建设会战”和“四大攻坚行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开工医药健康产业园等新项目,续建科泰生物提取产业园等项目,推动华夏药业异地搬迁等项目建成投产。健全重大项目决策程序,确保政府投资计划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资金安排与项目进度相匹配,确保政策支持与建设进度挂钩、专项债券分配跟着项目走,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动态谋划储备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项目投资局面。

  壮大工业经济。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部署,实施“5+2”工业产业培育工程和“三百+1”行动,压实分级包保机制,稳定大企业生产经营,增强50户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档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0个,滚动推进32个投产达效项目释放产能,新增产值30亿元;推动一批优势大品种拓展市场,筛选一批在研产品形成增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调度分析和走势研判,强化政策落实和助企纾困,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加快消费提质。实施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精心办好各类促销活动,提升批零住餐、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培育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在夜食、夜游、夜娱、夜购上推陈出新,拓展龙兴里文旅小镇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沉浸式主题功能街区、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引入外部消费。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消费品下乡渠道。力争批零住餐销售额和营业额均增长7.5%左右、网络零售额增长10%。优化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县域支撑。落实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鼓励各县(市、区)对照功能定位找准赛道、扬长补短,依托特色资源进行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因地制宜做强特色工业、壮大特色农业、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生态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边境特色县建设。完善“赛马”机制,树牢结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二)力耕不辍调结构促升级。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深入推进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四年行动,推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速发展医药产业。接续打好医药健康“三年跨千亿”攻坚战,启动“医药生态体系建设年”行动,加速构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医药商业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加快通化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一期、安宇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释放产能。支持东宝、修正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金马1.1类新药尽快投产,加快万通9个产品研发进程。坚持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协同发力,推进10户企业“智改数转”、5个品种一致性评价、5个品种二次开发。发挥“MAH”示范企业产能优势,引进、转化域外药品文号10个。扎实推进“六个回归”,整体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建成区域医疗器械审批生产转化平台。医药产业产值增长7%。

  融合提升文旅产业。全面启动文旅千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做响高句丽5A级景区品牌,加快龙湾5A级景区创建,力争鸭绿江国门晋升4A级景区。突出“避暑”“冰雪”,积极开展宣传推介,精心打造四季皆风景、全域都能游的精品线路。加快建设太极湾景区、大荒沟文旅小镇、“上湖上”民宿等项目,探索开发全球首个高山陨石坑。支持万峰滑雪度假区打造世界顶流滑雪度假区,高质量办好冰雪峰会、冰雪赛事等重大活动,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知名度。建成开放吉林冰雪丝路博物馆。以游客体验感受为导向,整体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质量,抓实旅游要素保障,促进航线“降补增效”,多措并举“引流入通”,力争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大力振兴人参产业。坚持全产业开发、全链条做强、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制定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宜参林地分级评定。支持东方红、益盛、康美等发展壮大成为链主企业,积极引入华润三九、东阿阿胶、中国中药、广药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人参产业布局和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以岭药业人参研发加工基地等项目,推动云岭野山参提质发展,提升人参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筹设人参电子交易平台,扩大清河、快大人参市场交易规模。深挖人参文化内涵,开发人参康养资源,打造人参主题场景,整体提升本土人参品牌影响力。人参产业产值增长5%。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支持通钢降本增效,应对市场周期,推进通钢超低排放项目建设,加大百万吨冷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招商力度,全力构建钢铁延伸配套产业集群。加快装备、化工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石油化智能修井机升级并投放市场,助推亚泰水泥节能增效,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

  集聚发展服务业。深化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旅居式养老。优化公铁联运、陆海联运等物流运营模式,加快建设医药食品冷链物流等项目。推动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持制造业企业拓展行业服务,培育发展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经济业态,全面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

  前瞻布局“新赛道”。加快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推动“新赛道”快速成长为“主赛道”。推进建新绿氢能源设备生产基地、鑫鸿环保新材料、中溢电池负极材料和特种石墨制品等项目建设,鼓励通鑫深度开发终端应用产品,支持宏信、东新等企业苦练内功、拓展市场,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全省数字医药文旅产业联动区布局,推进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数字兴业,建成市数据存储中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通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高山)

2024年01月23日 14:33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聚焦“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按照“一四五”发展定位,全力以赴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努力在全省大局中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新路,加快推动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完成好“基准目标”的同时,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打通制约点、谋划创新点、培育增长点,以“拼”的精神推动发展争位、民生增效,力争各项工作完成得更好,奋力实现“赶考目标”。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凝心聚力抓经济稳增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打好扩投资、稳工业、促消费、强县域“组合拳”,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基础。

  突出有效投资。继续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资,扩大产业项目投资,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开展“六大领域项目建设会战”和“四大攻坚行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开工医药健康产业园等新项目,续建科泰生物提取产业园等项目,推动华夏药业异地搬迁等项目建成投产。健全重大项目决策程序,确保政府投资计划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资金安排与项目进度相匹配,确保政策支持与建设进度挂钩、专项债券分配跟着项目走,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动态谋划储备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项目投资局面。

  壮大工业经济。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部署,实施“5+2”工业产业培育工程和“三百+1”行动,压实分级包保机制,稳定大企业生产经营,增强50户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档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0个,滚动推进32个投产达效项目释放产能,新增产值30亿元;推动一批优势大品种拓展市场,筛选一批在研产品形成增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调度分析和走势研判,强化政策落实和助企纾困,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加快消费提质。实施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精心办好各类促销活动,提升批零住餐、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培育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在夜食、夜游、夜娱、夜购上推陈出新,拓展龙兴里文旅小镇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沉浸式主题功能街区、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引入外部消费。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消费品下乡渠道。力争批零住餐销售额和营业额均增长7.5%左右、网络零售额增长10%。优化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县域支撑。落实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鼓励各县(市、区)对照功能定位找准赛道、扬长补短,依托特色资源进行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因地制宜做强特色工业、壮大特色农业、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生态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边境特色县建设。完善“赛马”机制,树牢结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二)力耕不辍调结构促升级。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深入推进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四年行动,推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速发展医药产业。接续打好医药健康“三年跨千亿”攻坚战,启动“医药生态体系建设年”行动,加速构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医药商业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加快通化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一期、安宇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释放产能。支持东宝、修正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金马1.1类新药尽快投产,加快万通9个产品研发进程。坚持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协同发力,推进10户企业“智改数转”、5个品种一致性评价、5个品种二次开发。发挥“MAH”示范企业产能优势,引进、转化域外药品文号10个。扎实推进“六个回归”,整体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建成区域医疗器械审批生产转化平台。医药产业产值增长7%。

  融合提升文旅产业。全面启动文旅千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做响高句丽5A级景区品牌,加快龙湾5A级景区创建,力争鸭绿江国门晋升4A级景区。突出“避暑”“冰雪”,积极开展宣传推介,精心打造四季皆风景、全域都能游的精品线路。加快建设太极湾景区、大荒沟文旅小镇、“上湖上”民宿等项目,探索开发全球首个高山陨石坑。支持万峰滑雪度假区打造世界顶流滑雪度假区,高质量办好冰雪峰会、冰雪赛事等重大活动,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知名度。建成开放吉林冰雪丝路博物馆。以游客体验感受为导向,整体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质量,抓实旅游要素保障,促进航线“降补增效”,多措并举“引流入通”,力争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大力振兴人参产业。坚持全产业开发、全链条做强、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制定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宜参林地分级评定。支持东方红、益盛、康美等发展壮大成为链主企业,积极引入华润三九、东阿阿胶、中国中药、广药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人参产业布局和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以岭药业人参研发加工基地等项目,推动云岭野山参提质发展,提升人参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筹设人参电子交易平台,扩大清河、快大人参市场交易规模。深挖人参文化内涵,开发人参康养资源,打造人参主题场景,整体提升本土人参品牌影响力。人参产业产值增长5%。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支持通钢降本增效,应对市场周期,推进通钢超低排放项目建设,加大百万吨冷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招商力度,全力构建钢铁延伸配套产业集群。加快装备、化工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石油化智能修井机升级并投放市场,助推亚泰水泥节能增效,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

  集聚发展服务业。深化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旅居式养老。优化公铁联运、陆海联运等物流运营模式,加快建设医药食品冷链物流等项目。推动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持制造业企业拓展行业服务,培育发展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经济业态,全面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

  前瞻布局“新赛道”。加快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推动“新赛道”快速成长为“主赛道”。推进建新绿氢能源设备生产基地、鑫鸿环保新材料、中溢电池负极材料和特种石墨制品等项目建设,鼓励通鑫深度开发终端应用产品,支持宏信、东新等企业苦练内功、拓展市场,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全省数字医药文旅产业联动区布局,推进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数字兴业,建成市数据存储中心。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