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7日 温金荣)

2024年01月30日 10:25   来源:惠州日报   

  ——2024年1月17日在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温金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极其难忘,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赋予广东新的使命任务,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鲜明提出“1310”具体部署,引领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勃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气神,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惠州实践新局面。省委、省政府对惠州寄予厚望,明确提出支持惠州奋力打造新的增长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多作新的贡献。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十足,知重负重、奋勇争先。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擂响新时代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加速积累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能级。

  这一年,极不平凡,我们紧跟核心,凝心铸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忠诚核心、担当使命、感恩奋进,坚定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变成惠州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这一年,极为不易,我们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沉着应对各种超预期、不确定的复杂严峻形势,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扩投资,多措并举稳生产、拓市场、求突破,推动经济逐月逐季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多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工业投资总量全省第二,连续43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占总投资比重近10年最高,凸显了惠州经济的强大韧性、发展活力。

  这一年,极富挑战,我们迎难而上,克难求成。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全力破解要素瓶颈,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难事,埃克森美孚一期部分装置和公用工程机械竣工,中海壳牌三期落地建设,太平岭核电二期获批核准,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7”产业园区和省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厚、竞争力更强。

  这一年,极具考验,我们苦干实干,快干求胜。在多目标平衡、多维度发力中,全力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头号工程”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76%达2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2∶1,连续八年获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荣获“一星平安鼎”,城乡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在发展中笃定前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举措越来越有力,步伐越来越坚实。

  (一)我们全力强化政策供给、加强运行调度,经济承压稳健前行。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一揽子政策,及时细化出台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应出尽出、靠前发力,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2亿元、增长7.1%。狠抓重大项目稳投资,246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11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7.5亿元、增长5.3%。新引育资质类建筑企业160家,建筑业产值650.4亿元,增长24%,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88.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前三。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聘任16名招商顾问,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新过会项目投资总额突破3400亿元。多种方式深挖内外需求潜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4.9亿元、增长4.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25%。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获评省级以上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2个、旅游休闲街区2个,全市旅游人数、收入分别增长89.8%、149.6%。着力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实现进出口总额3409.4亿元、增长10.3%,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1%,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市实有经营主体88.7万户,增长5.1%,其中企业增长9.3%。推动4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市交投集团获“AAA”信用评级。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3300亿元、增长3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分别为9649亿元、10783.9亿元,增长14.9%、13.8%。全市供、售电量双双实现新突破,成为南方五省区第五个500亿千瓦时城市。

  (二)我们积极推进融深融湾、深化双向联系,融合发展成效不断提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主动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对接交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功申报交通强省建设试点城市,“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惠霞高速全面动工,稔平环岛高速等项目顺利推进,惠龙高速建成投用,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930公里、稳居全省前三。建成10个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惠州北站高铁直达香港,广汕高铁建成通车,高铁总里程258公里、跃居全省第一。惠州南站、北站日均开行列数170次,让市民感受到高铁带来的“快生活”。惠州机场顺利完成飞行区扩建,年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创复航以来最高纪录。惠州港能级提升,新建成生产性码头泊位4个,完成荃湾、东联、碧甲3条航道升级改造工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成功申报广东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广州数据交易所(惠州)服务基地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积极参与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粤港澳惠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投入使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成运营,注册入园企业54家、投产24家,引入首家国家供港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推动公共服务融通共享,“粤智助”自助服务平台实现296个事项终端办理,累计办结事项200多万宗。支持港澳法律等领域跨境人才在惠便利执业,全面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工作。“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建成运营基地13个,服务链接港澳台侨企业上千家。

  (三)我们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协同联动工作格局,“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构建“1+7+6”政策体系,持续推动深惠对口协作、市域内一对一帮扶,率先在全省构建“一纵一横”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县域发展动能进一步激发,落实扩权强县工作,18项市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县(区)实施。优化7个千亿级园区边界,新增可供开发建设用地面积24.6平方公里。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承接转移项目70宗、总投资308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博罗县入选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惠东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3+7”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2亿元,供地类项目新签约221宗、新开工140宗、新投产126宗,完成工业投资98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80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2%、70%。大亚湾开发区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在建产业项目9宗,石化产业形成“南北联动”发展新局面。惠城高新区跻身省五星级服务园区。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镇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302公里,升级美丽农村路151公里,改造危旧桥27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8%以上。农房风貌提升2.6万栋,完成镇村“四旁”“五边”植树72.85万株,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标准、80%以上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好,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5%。建立“田长制”,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扎实推进,粤东预制菜交易中心投入运营。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成立种业中心3个,耕海牧渔,做大做强“蓝色粮仓”。

  (四)我们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面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要素保障高效有力,出让工业用地超1万亩,13宗重大项目获国家和省批复用地超2万亩。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178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增长44.1%、占比54.1%,均居全省第一。两大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入选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TCL科技集团进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建议名单,5家企业获评首届惠州市政府质量奖,德赛西威获评省级“链主”企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储能产业项目和应用场景开发建设提速,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约1160亿元。亿纬动力二期、首航储能等11宗产业项目投产,龙门县零碳生态园电源侧储能、惠东白花独立储能等在建、拟建项目128宗、总投资超475亿元,新型储能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新增6个国家级、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累计推动1696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531家企业“上云用云”,新增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612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5%,服装鞋业、箱包家具等传统产业“长出新枝”、焕发新活力。

  (五)我们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牵引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制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措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高到3.4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4.9%、39.7%。“两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东江实验室建设期考核优秀,建成首套国产千瓦级液氦-超流氦温区低温系统,在先进核能系统、精准放疗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企业创新更加活跃,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499家,遴选发布重点高企二十强,实施12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启动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300家。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投用,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7.4%。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497件,万人发明专利量提高到23.01件。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引进培育市级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0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9个,全市研发人才超9万人。市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建成投用,“人才飞地”惠深创新中心入驻创业项目22个,发布首批“鹅城工匠”名单,持续打响“湾区未来·才聚惠州”人才品牌。

  (六)我们大力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开展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98.4%、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绿水青山成色更足。绿美环境持续改善,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6.99万亩、森林抚育17.85万亩,中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顺利完成。新造红树林1250亩、总面积达1.16万亩,新建成森林城镇3个、义务植树基地62个。古树名木数量排名全省第一。2处湿地入选省重要湿地名录,建成惠州好招楼湿地公园等8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治理中小河流28公里、水土流失61.37平方公里,除险加固56宗中小型水库。减污降碳成效明显,完成30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免费节能诊断,预计总节能量(当量值)3.14万吨标准煤、减碳量6.13万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58家企业通过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增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比93.4%。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构建,大瑶池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项目建成运行,完成1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2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000吨/日,实现垃圾处理区域统筹、设施共享。

  (七)我们坚持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提升承载能力,宜居品质进一步提升。获全省首批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强化规划引领和精细化管理,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拆除“两违”建筑477.36万平方米,清理出土地306.34万平方米。统筹推进“双处置”“三旧”改造等工作,有效盘活存量土地17056亩。持续打通中心城区连接路,建成金罗路等市政道路18条,完成金龙大道四角楼高速出口改造,鹅城大桥主桥合龙,南山快速路北段、中段隧道贯通。城市韧性日益增强,53宗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完成投资42.3亿元。新开工改造187个老旧小区、完工151个。完成91万多栋自建房排查任务,2601栋经营性自建房隐患完成整治销号。改造更新老化燃气管道52.8公里,提前完成“十四五”存量改造任务。新建燃气管道801公里,完成46个小区“瓶改管”。新建污水管网310.9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525.2公里,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64万立方米。开展频繁停电专项整治行动,惠及6.36万户,供电可靠性提升到全省先进水平。城市管理更有温度,完成近100处道路微改造和组织优化,整治20个交通“黑点”“堵点”,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加强住宅小区公共空间规范管理,常态化开展车辆违停整治,新建、改建智慧停车场61座,全市新增泊位近3万个。完成98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设置64个临时摆卖区助力“夜间经济”。“见缝插绿”建成金麒园等12个中心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市民公园二期等城市绿地,市民有了更多休闲好去处。

  (八)我们用心用情发展社会事业、防范化解风险,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6%,顺利完成省、市民生实事年度建设任务。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建成就业驿站28个,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8.79万人。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训)基地获评首批省级示范基地,优军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稳步提升教育惠民水平,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83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59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862个,全面消除大班额,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超7%。加快建设健康惠州,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基本建成。新增三甲医院1家、省健康县(区)2个,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实现“零的突破”。3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部达标。持续繁荣文体事业,完成白马窑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建成中山公园府衙遗址展馆,罗浮山百草油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成功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推出《1942穿越封锁线》等一批文艺作品。打造5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增各类惠民体育场地100多片,惠州健儿获世界级赛事金牌8枚、亚洲级赛事金牌4枚。兜紧兜牢民生底线,累计发放救助资金6.4亿元,财政代缴困难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万多名、医保8.8万名。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0411套。关爱“一老一小”,发放高龄津贴1.1亿元,建设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8家,新增长者饭堂(助餐点)73个;新增托育机构108家、托位9445个。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全力应对龙舟水和台风影响,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全市刑事治安警情下降8.2%。建成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实现智慧矫正中心县区全覆盖。全面构建“一园两基地一阵地”法治宣传矩阵、“1+N”村居法律服务团队,探索出了基层治理新方式。

  同时,全市国防教育、军民融合、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力度加大,“双拥”工作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老区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审计、统计、移民、海事、气象、水文、消防、科普等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总要求、紧紧锚定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通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着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用行动诠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推进纠“四风”、树新风、严作风,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持续推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在市场准入、办理建筑许可、促进市场竞争等领域实施90项改革举措,完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业务场景17个,打造“惠帮办2.0”服务体系。“无证明城市”加快建设,压减或取消证明材料4505项。落实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企业“直通车”平台受理诉求968宗、办结率95%。优化建设领域审批服务,完善“同城同标”审批服务体系,深入优化联合验收,推广实施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规划审批辅导和预审、工业类施工图审查容缺办理,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统一设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全省第三,高质量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实施行政执法闭环监督新模式,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34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28件,办复率均为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战风斗雨,主动作为,夯实了乘势而上、加快突破的坚实基础;我们守正创新,苦干实干,打开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良好新局。一年来的实践,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以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来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只要我们朝着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惠州的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惠州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各位代表!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一道关口的跨越、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关怀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干出来、拼出来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惠单位、驻惠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指战员,向企业界人士和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照年初预定的目标,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经济运行持续向上突破的基础还不牢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还不够,与大湾区兄弟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一些干部实干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7日 温金荣)

2024-01-30 10:25 来源:惠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