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 马军)

2024-02-26 13:57 来源:蚌埠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石兰兰)

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 马军)

2024年02月26日 13:57   来源:蚌埠市政府网   

  ——2024年1月16日在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马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七个强市”目标和“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狠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忠诚尽职、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3%,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一)集中精力拼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扎实开展助企发展“六大行动”,新设立经营主体70209户,增长24.22%。全年减税降费退税缓费21亿元,兑现各类惠企资金4.6亿元。新增“四上”企业465家,累计达2866家、全省第9位。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140户。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户。税收收入300.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税收增长20.5%,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5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

  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坚持务实创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研判机制,成立尽调、法律、要素三个专班,从项目准入、风险论证、资金审查等方面研判把关,坚决把问题项目挡在门外。组建10个专业招商分局,举办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第五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13个、增长44.9%。其中制造业项目375个、占比61.2%。新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60.8%。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坚持双周调度、季度“三看三比”,压茬推进项目建设,盛世新能源年产4500万平方米高透特种封装材料、诺博汽车年产260万套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142个项目建成投产。参加省4批次集中开工的263个项目,已入库206个。全市在库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203个。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个,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27.2%、全省第6位。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开展促消费活动33场,带动消费8.7亿元。举办首届文化旅游美食季系列活动。培育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1家、全省文旅产业“十大领军企业”1家、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3个,提升改造银泰映巷等特色街区4个。“石良道”获评中华老字号,实现“零突破”。垓下遗址公园开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旅游人数5590.68万人次、总收入413.68亿元,增长70%、78%。

  (二)着力建设制造强市,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集群逐步壮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148亿元、113亿元、52亿元、315亿元、30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53.5%。建立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对接机制,与江淮汽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传感谷集聚项目74个,MEMS晶圆线加快建设,6英寸线扩产达效,希磁科技一期建成投产,芯动联科科创板上市。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工建设,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签约落地项目10个,储备项目20个。“凯盛AGM”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传感、功能性助剂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5G工厂1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

  园区平台不断夯实。加快实施开发区“五大攻坚”行动,全面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新建标准化厂房160.9万平方米、道路36.5公里、管网104.6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日。标准地出让覆盖率90%以上。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合计经营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60亿元。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配套和承载能力,开工建设电镀产业园。市高新区获评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市经开区调区、淮上化工园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准。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7.6亿元,水利防洪等特别国债41.43亿元、全省第1位。获批专项债券79.6亿元、全省第6位。新增贷款513亿元,增长17.26%、全省第5位,制造业贷款增长24.6%、高于全部贷款7.34个百分点。新增直接融资251.09亿元、增长23%。坚持保增量与控存量并重,全年供应各类土地33598亩,增长13.1%,盘活低效工业用地6016亩。工业用电量增长8.8%、用气量增长4.8%。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5%、全省第5位。芯动联科等4家企业入围省研发强度百强企业榜单。蚌埠创新馆建成开放、蚌埠科技大市场建成运营,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000件、增长33.4%,科技成果转化率78.7%、全省首位,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80亿元、增长32.5%。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0家,新增微纳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省以上研发平台14家。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个。在2023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中,彭寿院士领衔的“信息显示玻璃研发和产业化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入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建议名单。214所获批工信部特种机器人听觉、嗅觉、视觉传感器研制攻关榜主单位。分别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78场。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5个,博士、市级以上领军人才396人。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全省第2位。

  服务业发展质效更高。高标准建设“一枢纽一基地”,完成货运量9500万吨,实现营收220亿元,分别增长17.3%、22.2%。获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家,新增省级物流“亩均效益”领跑者二十强、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冷链集配中心各1家。成立全省首家“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网络零售额121亿元、增长20%。快递业务量2.31亿件、增长18.4%。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0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

  (三)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

  城市空间布局更优。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城镇建设空间65.11平方公里。延安路淮河大桥开工建设,淮河北岸新区启动设计,开启“拥河发展”新篇章。中央创新区、临港片区建设稳步推进,启动虎山油库、南货场、岱湖粮库、中粮糖库等搬迁前期工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8%。

  交通枢纽优势更强。民航机场飞行区场道贯通、航站楼主体封顶。蚌五高速沫河口枢纽、蚌固高速洪集枢纽二期建成通车。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蚌明高速改扩建、固宿高速、五蒙高速加快推进。泗蚌高速、S311机场连接线、蚌埠市区至蚌淮高速刘府出口连接线等开工建设。G206、G344等加快改造。淮河干流蚌埠闸下段、涡河航道完成整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持续巩固。

  城市功能品质更好。黑虎山-八里沟等9个城市更新单元片区启动建设。黄山大道中环线至凤阳段建成通车,华光大道“环岛”改造即将完成,涂山路“白改黑”等开工建设,新建城市道路16.6公里。更新城市管网175公里。改造棚户区22个、老旧小区51个。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5360套、建成安置房13800套,回迁安置18200户。新建公共充电桩1177个、停车泊位3496个。持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拆墙透绿”1.9万米,新增、改造绿地307万平方米。有效处置天湖国际、世贸大厦等烂尾项目,历史“伤疤”即将变成城市“亮点”。

  乡村振兴步伐更快。全市耕地总量增加9100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投资超百亿的怀洪新河灌区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新(改)建农村公路133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46户,改厕1.68万户,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2%。提前3年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惠及98.3万人。加快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获批建设国家级沿淮糯稻产业集群,新建肉牛千头牧场4个。与央企国海创联公司合作建立肉牛养殖产业基金,投资50亿元的肉牛屠宰及深加工产业园已签约,投产高品质安格斯牛扩繁基地,全面打造肉牛扩繁、育肥、屠宰和深加工“一条龙”全产业链。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全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51%。新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7个,创建精品示范村9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稳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营收分别提高62.2%、33%。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处置“三类土地”2.5万亩、“双停企业”35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全省第3位。组建市文旅投集团,成立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3家市属企业获AA+双评级,市属AA+企业数升至全省第2位。获批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签约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66个,协议投资额574亿元。其中,新签约宁波地区项目11个,协议投资额115.3亿元。甬蚌合作产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开工建设。前湾产业园(蚌埠)、两岸(固镇)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园揭牌成立。组建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

  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城市。自贸片区新增市场主体961家、增长11.5%,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9个。蚌埠综保区申建上报在审。完成蚌埠新港扩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3427标箱。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交易额42.53亿元、增长35.54%。外商直接投资1.64亿元、增长34.6%。进出口总额全省第8位。

  (五)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PM2.5平均浓度比省下达目标低9.3%,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居全省前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人工造林8755亩、森林抚育51433亩,森林覆盖率21.25%。深入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获评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全国首个典型案例和长三角“十佳”创新案例。龙子湖获批建设国家级幸福河湖、全省唯一,获中央奖补资金6674万元。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国家、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稳步推进。

  绿色转型持续深化。全省率先建成“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监测平台”,光伏建筑装机容量607兆瓦、全省第1位,全省首个双碳大数据服务中心挂牌运营,获批建设全省超低能耗试点城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实现零突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100%。中广核100兆瓦光伏等并网发电,国电投150兆瓦风电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822兆瓦,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24%。

  (六)用心用情发展民生事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生实事加快实施。50项民生实事、十大“暖民心”行动全面完成。民生支出31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9%。排查整治物业管理问题2.7万余个。建立“蚌埠民声”平台,市领导及县区部门负责同志制度化常态化接听“12345”热线,累计办理企业、群众诉求82.4万个。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发放援企稳岗补助527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77万人。调整提高全市23.79万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月791元、755元,新增纳入城乡低保1237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以上。医保异地就医资金净流入2.6亿元,皖北唯一、全省第二。出台《蚌埠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723户。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公办幼儿园15所。蚌埠三中新校区开工建设。蚌埠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获批设立。入选首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蚌埠医学院成功更名蚌埠医科大学。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加快建设,上海一院蚌埠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揭牌开诊。获批省级综合医改示范市。市一院、三院新大楼建成投用,市二院、四院新院区全面开诊。成功举办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预赛、蚌埠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蚌埠体校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省唯一。花鼓灯舞蹈《沁园春·灯窝》入围“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剧奖终评。《淮水流过那片岛》获水利部“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大赛”一等奖。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5人入选中国好人、2人获评省道德模范、7人获评安徽好人。

  平安蚌埠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固镇县、淮上区化工园区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致省以上信访总量下降23.5%。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两个责任”,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电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系统梳理、“一案一策”、专班推进十大历史遗留风险事项化解。

  依法积极做好“五经普”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供销社、公积金、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红十字、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作出新贡献,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七)强化铁锤砸铁钉的务实作风,政府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2项,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15件、政协提案451件。建立“清单+闭环”调度推进机制,重点事项定期顶格调度。常态化举办“蚌埠振兴大讲堂”。开展“千企万众评科长”,评科长、考局长、带科员,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自觉接受省委巡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有关规定,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基层减负成果。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驻蚌单位,向驻蚌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发展的新成效、新进步,有力坚定了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决心,极大提振了“蚌埠一定行”的信心。回顾一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坚持从政治高度谋发展、办实事,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打折扣、不搞变通。

  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紧盯“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聚精会神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不犹疑、不折腾。

  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心比心、俯首为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显绩与潜绩、适度超前和过度超前、“必需品”和“装饰品”的关系,集中宝贵资源力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必须把铁的作风作为重要保障。强化“拼”的意识、增强“干”的自觉、树牢“实”的导向,拉高标杆、迎难而上,心中有责、眼里有活,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以实绩实效推动蚌埠在区域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争先进位。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增速不够快;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支撑力不强。大项目、成长性好的“金种子”项目不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偏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需提高,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少数公职人员担当进取劲头不足、得过且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仍需提升。我们一定直面问题、正视差距,在市委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和改进。

  努力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举措,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积聚增多,为加快蚌埠振兴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为加快蚌埠振兴提供了广阔空间;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支持蚌埠建设“两个中心”,为加快蚌埠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明确了打造“七个强市”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加快蚌埠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市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势头更加强劲,各级各部门抓产业、干项目、促振兴的激情空前高涨,已经汇聚起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合力。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蚌埠一定行”的信心和底气,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不务虚功、全力以赴,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三地一区”两中心战略定位、“七个强市”奋斗目标,聚焦“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全神贯注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强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支撑

  做大产业集群。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持续做大主导产业集群,以“两谷两园”为依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专用车、通用汽车零部件、车用传感器、动力电池等细分产业,实施年产400万套新能源汽车玻璃、年产120万平方米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等项目,产值突破33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坚持风光储一体,重点发展风光电制造、锂电池等细分行业,实施五株科技5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中铁投7GWh储能电池电芯制造及3GWh储能系统集成等项目,产值突破2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柔性显示、车载显示等发展方向,实施凯盛科技超薄柔性玻璃二期、海勤显示谷产业园等项目,产值突破140亿元。智能传感产业集群,重点做大做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8英寸、6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运动量传感器研发制造中心等项目,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系统级封装、3D封装等先进封装产业实现新突破,加快打造区域性MEMS晶圆代工中心,产值突破70亿元。生物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细分产业,实施八一化工新厂区二期、10万吨聚乳酸改性材料、10万吨高分子材料、8万吨钛白粉等项目,支持化工园区争创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400亿元。

  抢抓中央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机遇,重点发展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领域,实施深蓝航天液体火箭、星河动力卫星测控及数据服务等项目,建成投产九州云箭二期、凌空天行二期,挂牌“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

  提升产业层次。争创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施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四大提升”行动,全力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推进8万吨防火材料、涂山制药搬迁等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技改投资增长10%。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实施智能改造提升行动,提升凯盛AGM、丰原生物基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赋能水平,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300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8家。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绿色转型提升行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实施创新转化提升行动,新培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15个,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10个。

  做强产业载体。做好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与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完成淮上化工园区扩区。加快建设“皖北低碳新材料产业园”。推动蚌山区新设省级开发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提升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水平,增强资本运营、产业培育、招商引资能力。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新建标准化厂房105万平方米。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拿地即办证”改革,“标准地”出让覆盖率90%以上。加大“双停企业”处置力度,盘活土地1000亩以上。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实现全省综合考核进位,前20、30、50名各不少于1个。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高标准建设“一枢纽一基地”,启动建设蚌埠铁路综合货运枢纽,加快建设中诚国际码头,建成万创物流园、徽商锦润等重大物流项目,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两业融合”,培育研发设计、品牌管理、金融法律、检验检测、信息技术等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5户。推动淮河路、万达、银泰、吾悦等商圈功能提升、业态升级。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健康养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优质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5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70户。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力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持续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汽车、家电等产品消费升级。

  (二)坚定不移落实“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积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势能

  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高水平办好国际新材料、MEMS智能传感器、商业航天等产业发展大会,全年新签约项目600个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50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5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10个。每个县区至少引进1个50亿元项目。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实行项目“源头码”全覆盖,常态化开展项目质量抽查,新招引项目开工率60%以上。加强实绩考核,优化“三看三比”,各县区每季度观摩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个,全年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开工建设厦门光莆、先导银浆等项目,竣工投产华彩电器、浙江景昇等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0%。

  培优育强本地企业。完善梯度培育体系,优化政企服务、银企对接、供需配套等平台,发展壮大一批高质量制造业市场主体。突出规模培育,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力争新增产值超百亿企业1户,产值超50亿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4户、22户。突出专精特新,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5户以上。突出首发上市,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2家。

  统筹抓好要素保障。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等领域,组建专班、创新模式,编制项目库,争取上级资金份额超全省平均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支持力度,新增贷款超560亿元,制造业贷款增长25%以上。直接融资规模150亿元以上。提升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推动县区主要国有企业信用等级AA全覆盖。全市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0个基点以上。“三类土地”处置超额完成省目标任务。重大项目用地、能耗、污染物排放等实行市级层面统筹统管。

  (三)坚定不移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用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开工建设蚌埠一中新校区、城南实验学校、淮上实验中学等项目,新建改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15所、公办幼儿园15所。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行“大编制”管理,着力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市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创建A类中职学校。全力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全力支持安徽财经大学博士点、蚌埠学院硕士点申报。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5件以上。坚持“科创+产业”一体化,紧盯国家、省“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定向征集”项目,加快“高分辨率双轴MEMS倾角传感器芯片”“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及预灌封针筒研发”等核心技术攻关。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加快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微机电系统(MEMS)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8家。运行好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蚌埠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联合蚌埠医科大学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强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组织实施高品质智能玻璃清选机研发、曲率玻璃智能生产线研制等项目30个以上。

  全方位引进用好留住人才。运营好人才集团,打造城市人才总服务商。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支,高端领军人才3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00名,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高技能人才5000人。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60场,新增就业大学生1万人。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完善“基地培训+企业实践”培训模式,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空间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农产品等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60个。务实推进甬蚌合作,深化两地教育医疗共建共享、科技人才互帮互助、文化旅游双向联动。加快建设甬蚌产业合作园区,落户亿元以上项目50个。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争取尽快获批综保区,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创新举措,新增市场主体数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联动发展,新增跨境电商交易企业10家、交易额增长20%,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交易额增长20%。全市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家以上,年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业达45家,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对标一流深化创优营商环境举措,确保整体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一次办结率均达95%以上。推动更多政策高效直达,推出“免申即享”政策100项。对企业诉求探索实行“挂号制”,健全闭环办理机制,开展好企业家恳谈会、“我当接线员”、“千企万众评科长”等活动。把“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落到实处,健全服务民营企业制度,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大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基金丛林”总规模突破400亿元,注重提高投入集中度和投资效率,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新设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提升基金管理能力。一体推进科技、人才、财政、数据要素和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国家金融监管领域改革任务。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坚定不移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做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载体

  完善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开工建设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启动黄疃窑淮河大桥前期工作,加快城市“拥河发展”步伐。东部板块坚持创新驱动、以产兴城,加快中央创新区、临港片区、中国传感谷、中国玻璃谷建设,推动与沫河口、凤阳联动发展,着力打造科创新城、新兴产业高地。西部板块重点聚焦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加快市高新区、禹会区工业集中区和马城新区建设,强化“三山一湖”保护开发利用,与怀远南部连片,构建以产兴城、产城互动、景城交融的发展新格局。南岸板块重点聚焦功能品质、服务能级提升,统筹实施火车站、淮河路等片区更新改造,加快推进虎山油库、南货场等搬迁,绽放老城新魅力。北岸板块坚持产业规模化、功能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推动淮上工业园区、小蚌埠、吴小街、西门渡等片区改造,加快城市组团及核心片区建设,着力打造北岸新中心、城市会客厅、青春未来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6%,提升0.8个百分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怀洪新河灌区、包浍河治理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合新高铁五河段及五河站站房建设,启动淮宿蚌城际铁路固镇南站建设,推进蚌埠北站等前期工作,争取蚌埠至五河联络线工程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加快G345天河湖大桥及接线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怀凤高速、S313头铺至沫河口,推进五蒙高速、泗蚌高速、京台高速改扩建,建成固宿高速、蚌明高速改扩建。完成淮河干流、浍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五河城南码头建设,开工建设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黄疃窑综合码头。建成投用蚌埠民航机场,开工建设空港物流园区,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推进双墩路、兰凌路等涉铁下穿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0公里以上,改造供水管网17.3公里、供电线路525公里、燃气管道64.74公里,新建、修复排水管网28公里。改造老旧小区49个、城市危旧房165套。打造韧性城市,开展市政基础设施隐患排查整治,实施老水蚌线沿线涂山路、荆山路等5处排水通道打通及治涝工程。建设宜居城市,加快推进“花满珠城”“拆墙透绿”,拆除实体围墙1.1万米,新增口袋公园21个,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79万平方米。加强宝兴面粉厂等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加快柴油机厂、米厂等“工改文”“工改商”改造。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成投用“城市智慧大脑”二期,加快完善城市数字化基础模型,推出更多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加快社会治理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推进智慧停车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700个、充电桩1776个。深化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农贸市场整治。加强物业管理服务,创建“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10个。

  (六)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县一策”支持怀远县智能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五河县绿色食品和纺织服装、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三县培育百亿产业、十亿企业,推动经济总量、运行质量争先进位。三县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均进入表彰行列。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人口、资源、要素集聚,提升县城承载力。培育龙亢镇、新马桥镇、新集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强镇,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节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产量稳定在57亿斤以上,新增耕地5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2.3万亩。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建设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建成糯稻产业数字化平台,实施年产20万吨优质糯米粉、1万吨糯米锅巴等项目19个,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抓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怀远肉牛屠宰加工产业园、淮上区高端肉牛产业园等项目5个,肉牛饲养量26.83万头。肉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230亿元。常态化推进农特产品进商超。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5%。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9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新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77个。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3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完成改厕1.68万户,治理黑臭水体110条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3%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27%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固镇县全县完成二轮延包,其余县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达20个、50万元以上的村达240个,基本消除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

  (七)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擦亮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底色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要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达75%、85.7%,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涉危废企业排查整治。完成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抓好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坚决守护生态屏障。加快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高品质打造龙子湖国家级幸福河湖。统筹推进三汊河、沱湖、滨淮等湿地,大洪山、涂山等山体保护利用。推动国土绿化“上山下乡”,人工造林4000亩,森林抚育5万亩、退化林修复90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20个。森林覆盖率达21.3%。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林洋、远景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绿色电力并网装机容量2245兆瓦。加快超低能耗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应用,装配式建筑开竣工比例45%、30%。稳步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强节约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

  (八)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成果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办好50项民生实事。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城镇新增就业3.72万人。实现省内异地外出就医直接结算“免备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时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800户以上。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红十字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面建设健康蚌埠。加快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争创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支持市二院加快市口腔医院建设。做强做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护理院2家。提升5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6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水平。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建设成果。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成立蚌埠淮河文化保护传承基金,加快禹会村、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推动龙子湖景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涂山风景区创建4A级旅游风景区。实施文艺精品提升行动,争创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提升改造小区(村)体育健身设施120处,新建全民健身示范小区(村)4处。落实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地方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科研究、气象等工作。

  (九)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底线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蚌埠。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底线。开工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二期、消防训练基地,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电诈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强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强化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加大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力度,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提升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全民普法。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10%,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禁违规举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十大历史遗留风险事项化解。

  扎实做好五经普工作。深入实施《蚌埠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支持工会、妇联、残联、科协、侨联等群团组织工作,统筹抓好援疆援藏、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征程、新使命,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牢记“三个务必”,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忠专实”“勤正廉”,做到“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让抓落实成为政府系统最鲜明的底色,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全力以赴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要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把准政治方向,落实政治要求,时时处处从政治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实际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确保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持之以恒加强法治建设。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法治保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强化府院、府检联动。要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持之以恒加强能力建设。要养成在学习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持续办好“蚌埠振兴大讲堂”,全面对标学习长三角先进城市,做好结合转化文章。要切实加强政府公职人员专业能力培养,在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过程中历练胆识,在“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的“主战场”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履行好职责使命。

  (四)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要看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思想境界,用心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用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力把事情做实做好。要敢于“拼刺刀”、敢啃“硬骨头”,不讲条件、不遗余力,坚决打掉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要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拎包就走”跑项目,走进现场抓发展,势如破竹向前推。

  (五)持之以恒加强廉政建设。要深入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以严的主基调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工程、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相关规定,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常抓不懈为基层松绑减负。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面加快蚌埠振兴步伐,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七个强市”和现代化幸福蚌埠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