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2024-06-27 08:40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2024年06月27日 08:40   来源:工人日报   

  “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22年为106.02,较上年提高3.4%,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6月25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冯文利在介绍《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蓝皮书》时说。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积极引导各地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腾挪转换挖掘存量潜力

  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支撑更高质量的发展,始终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不少地方创新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用存量换增量,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通过设备设施“以旧换新”,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通过旧厂区盘活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地统筹利用、老旧体育设施立体改造,补齐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通过统筹规划、完善配建,优化产业园功能布局……多种行之有效的新路径,有效挖掘和释放了存量土地利用潜力。

  腾挪转换,产业等用地需求得到满足,发展质量也进一步提升。有的地方通过收储支撑、政策激励,实施旧厂房连片改造,促进产业园转型升级;有的通过优化设计、技术创新,促进工业项目节约用地,提高亩均效益。

  例如,南昌市收储中心城区小于5亩的边角地块695.58亩,通过分类开发利用,把城市空间“边角余料”打造成“金边银角”,补充了城市功能设施短板,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通过闲置厂房升级改造、建设多层厂房等,推动低效用地有序退出,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整合盘活土地500亩。

  综合开发打造立体空间

  近年来,多地围绕用地下换地上开展实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做法包括:通过城市交通系统互联互通、站城一体化建设、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构建铁路、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布设停车场、市政管线、学校风雨操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空中廊道、隧道进行矿石运输,减少道路运输占地。

  此外,有的地方还通过立体划分市政道路空间,建设架空连廊、地面道路、地下通道,加强区域联通,缓解区域交通压力;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建设地上医院、“学校+地下停车场”“地上广场+地下商业综合体”等,解决停车难题,增加旅游城市商业服务空间。

  例如,雄安新区雄安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创新“站城一体化”设计、“站桥一体化”结构体系、全屋面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地上空间,推进立体空间开发,功能混合利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效减少了高铁线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节约利用了土地资源。浙江温州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项目通过整体规划,建立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等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新模式,集航空运输、市域铁路轨道交通、长途汽车运输等于一体,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互联互通,有效节约土地。

  探索应用节地新技术新工艺

  在福州市仓山区金山工业园区橘园E地块,原本需求的生产线长度为130米,用地需求为100亩以上,通过定制化规划服务,以资源要素保障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方式,当地“问天要地”,让生产线向上走,仅通过28亩土地即可设立完整的生产线。这是各地积极探索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可研、选址布局、建设施工中应用节地技术,采取优化交叉工程设计等节地措施,采用新型工艺节约用地、少占耕地;有的地方采用建设多层停车楼、立体机械停车、互联网数字停车等技术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停车智能化管理;有的地方采用三维模型平台,建立全域低效用地数据库,结合航拍技术成果,提升低效用地识别判定水平与盘活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指导各地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各地在各类项目建设中,优先采用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