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市域与县域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联动发展对于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城乡融合以及提高整体发展效能极为重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深入推动市域与县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且深远的意义。
统筹规划:绘制联动发展“新蓝图”
在区域发展的进程中,市域和县域存在着诸多显著差异,包括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正因如此,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统筹规划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从宏观全局的视野出发,精准明确市域与县域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市域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和资源整合水平,应当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构建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与创新高地。县域则应当充分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市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力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建立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布局的协同互补、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超越行政区划的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设立跨省市的协调机制,在交通、产业等领域实现了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协同:打造联动发展“强引擎”
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市域与县域的产业协同是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一,构建市域与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极其重要。市域应当侧重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深圳为例,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成果斐然,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周边县域的产业升级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县域则要围绕市域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东莞的一些县域围绕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模具加工等配套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其二,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市域可以将部分非核心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县域转移,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搭建有效的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县域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承接能力和承载水平。其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刻不容缓。鼓励市域与县域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与创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有些地区通过发展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的增值和农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