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4-03-19 10:23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石兰兰)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4年03月19日 10:23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杨学聪 韩秉志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2024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对接、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临空产业初具规模

  从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南延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航空产业园区,以及毗邻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自贸示范区,共同构成一座航空新城,雄踞于永定河北岸。

  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到雄安新区起步区画一条直线,恰好穿过大兴国际机场,这也与其服务首都“新两翼”理念默契融合。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兴国际机场也于同年动工兴建,成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要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仅用4年时间就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基建速度。

  从2019年9月25日开航到2020年9月22日,不到一年时间,大兴国际机场累计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23年,大兴国际机场业务量迅速增长,全年保障旅客3941万人次,正式进入3000万级机场行列,今年预计旅客量将超过4500万人次。

  “大兴国际机场与首都国际机场相对独立运行,两个机场配合各自的基地航司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枢纽航线网络。同时,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河北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构成了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三地四场’世界级机场群,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首都机场集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财务总监赵建华介绍。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直接产物,大兴国际机场的一楼一路、一花一木,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注脚。今年3月发布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3年)》指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正在由快速建设阶段转向临空产业高效聚集、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截至2023年底,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累计注册企业达5764家,其中外资企业165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满群杰表示,目前,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产业空间载体加快建设,临空产业初具规模,搭建起高品质国际航空城的“四梁八柱”,为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跳出北京看北京。从更大的空间格局考量,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一场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重构”,在京津冀拉开帷幕。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雄安新区正绘就“未来之城”新画卷,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迈进。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正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创业热土。十年间,中央企业已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

  “我们高起点推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组织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入驻服务,推动64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35家企业入驻,园区入驻率达90%。”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说。

  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同样迈出新步伐,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十年间,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千亿元级投资强度,确保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北京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阳远表示,从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多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千亿元投资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带动城市功能品质蝶变跃升。同时,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放大“梧桐成林、金凤成群”的集聚效应,推动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说,十年间,北京累计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十年来,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服务协同提质增效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十年来,京津冀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京津两个直辖市是重要的支点。结合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谱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成为两座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我们在天津设立了生产法人和研发法人,一方面与北京研发团队开展各类技术合作研发,另一方面在天津进行研发成果的批量生产。”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研发中心和生产工厂业务落地天津市西青区,重点打造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北京总公司与天津公司形成良性互动、互相支撑的发展模式。

  交往越来越频繁,“近邻”逐渐变“至亲”。近年来,三地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跨省通办”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营商环境服务协同持续提质增效,企业与企业合作“如鱼得水”。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5%。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三地将在落实京津冀优化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聚焦创新协同、产业协作,持续推进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改革,以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表示,三地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针对京津冀产业链的堵点卡点断点,建立定向招商、落地对接全流程服务机制,推进三地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让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畿大地传来的心声,深刻折射出京津冀三地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决心信心恒心。面向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将续写更美的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韩秉志)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