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3日 于海田)

2025-01-23 09:54 来源:济南日报

  二、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一年。纵观国内外大势,我们正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我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对我们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但更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为山东发展指航定向,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实干笃行、勇挑大梁的热情和干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济南正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省会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交汇点上,“稳”的基础不断夯实,“新”的动能加速集聚,“进”的步伐更加有力,“好”的态势持续显现。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克服转型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崭新篇章。

  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纵深推进数字济南、工业强市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勇当排头兵,不断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左右和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奋勇争先。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带着感情、带着信仰、带着使命,一心一意紧跟总书记前行,一言一行听从总书记号令,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走在前、挑大梁,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全力以赴推动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支撑。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抓实抓细项目谋划建设。今年是市委确定的“项目提升年”。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认真落实“四抓四提升”,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持续扬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劲势头,加快形成龙头项目顶天立地、优质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塑强竞争新优势。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数实融合作为关键路径,把绿色低碳作为生态底色,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发展为民的行动指向,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有所想、政有所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拿出更多真招实招硬招,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为泉城市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3日 于海田)

2025年01月23日 09:54   来源:济南日报   

  二、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一年。纵观国内外大势,我们正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我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对我们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但更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为山东发展指航定向,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实干笃行、勇挑大梁的热情和干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济南正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省会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交汇点上,“稳”的基础不断夯实,“新”的动能加速集聚,“进”的步伐更加有力,“好”的态势持续显现。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克服转型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崭新篇章。

  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纵深推进数字济南、工业强市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勇当排头兵,不断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左右和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奋勇争先。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带着感情、带着信仰、带着使命,一心一意紧跟总书记前行,一言一行听从总书记号令,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走在前、挑大梁,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全力以赴推动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支撑。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抓实抓细项目谋划建设。今年是市委确定的“项目提升年”。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认真落实“四抓四提升”,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持续扬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劲势头,加快形成龙头项目顶天立地、优质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塑强竞争新优势。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数实融合作为关键路径,把绿色低碳作为生态底色,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发展为民的行动指向,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有所想、政有所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拿出更多真招实招硬招,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为泉城市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