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20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施小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承压前行、克难奋进,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较好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到64697亿元,保持全国第5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进出口总额增长9.4%、重回万亿元规模。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发展动能加快汇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六大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8.4%、10.2%,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到1.8万家。产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技改投资增长9.6%。经营主体新增105万户,达到920万户。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厚成势,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200亿元,联手打造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提升,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20个,居全国第3位。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细化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国资国企、要素配置、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有效,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增长16.6%,突破87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货邮吞吐量增长33%,突破100万吨。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3.6万列,长江班列稳定开行。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6.1亿美元,一批高质量内外资标志性产业项目在川落地。
——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30件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基础养老金、居民医保、城乡低保等民生政策提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
一年来,我们认真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面对下行压力加大和经济走势前高中低的态势,因应施策、主动作为,加力落实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接续出台稳增长“18条”“16条”、“1+3”财政金融互动等系列政策。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7亿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1542亿元,争取到“两重”“两新”国家资金450亿元。坚持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开展谋划项目、做实项目攻坚行动,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57亿元,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京东方、沃尔沃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54个“两重”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2800亿元,省属国企完成年度投资2900亿元;向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推送储备项目13082个、总投资超4.4万亿元。推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条支持政策及配套操作指引,加快存量房去库存,加大优质住房供给,房地产市场出现止跌回稳迹象。着力激发消费潜能,兑现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77亿元,家电、汽车换新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7位;启动实施“消费+”行动,发放“蜀里安逸”消费券超过5亿元,组织“乐购全川”系列消费促进活动2万余场,发放超亿元的新生开学季、重阳节孝亲敬老“大礼包”;快递业务量增长26%,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增长27.3%。成都获批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12个县(市、区)入选国家县域商业领跑县。出台提振文旅市场释放消费潜力专项方案,文旅消费回暖升温,精品景区持续火爆,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稻城亚丁、古蜀道翠云廊等文旅热点“吸粉”全球,入境游客大幅增长。文博演艺市场“一票难求”,引进营业性演出3.2万场。赛事经济活跃“出圈”,成功举办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等国际赛事28场次。领略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已成为海内外许多朋友“打卡”四川的理由和期待。
(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矢量光场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成形,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创新中心产出重要成果,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统筹20亿元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54个产业链攻关项目加快推进。“四川造”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研制出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射入轨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确认第一个超级宇宙线加速源,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获批国家I类新药4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等服务模式,组建省级中试研发公司,布局建设20家行业领域省级中试研发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07亿元、增长33.6%,新型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新一代智慧机场运行控制系统等22个重大成果在川转化。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构建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把六大优势产业打造为万亿级产业,抢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25条产业新赛道,启动建设芯片、机器人、无人机等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户。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建成运行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新增上云企业近4万户,建成智能工厂270余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成都入选全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为引领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省算力总规模达到15EFlops,长虹云帆等34个大模型成功发布,成都获批国家数据标注基地。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所高校115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个。新增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点246个,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206个。成立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在川高校承担了全省近80%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3项。设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成都美术学院、广安理工学院等7个重大项目纳入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获批立项国家产教联合体3个。深入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启动实施四川海外智力集聚计划,新培育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