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4日 顾坤)

2025-02-08 11:23 来源:淮安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4日 顾坤)

2025年02月08日 11:23   来源:淮安日报   

  ——2025年1月14日在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顾 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淮安发展新征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坚持实干实效,强化改革创新,勇于克难奋进,高质量发展跑出了新一轮加速度。经济增速持续领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目前可获取全省排名的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增幅前三,8项增幅第一。项目攻坚集聚成势,平均每周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在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其中首期竣工投产19个,较上年分别新增10个、9个,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产值超千亿。改革成果不断涌现,30项国家级、62项省级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31项改革创新成果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或推广。民生幸福可感可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好于全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年度目标3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8%,全面完成省市年度民生实事。本质安全有效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双下降”,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有力,平安淮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突出扩需求提信心,经济运行向上向好。打好落实中央和省一揽子稳经济政策“组合拳”,及时出台实施稳经济强信心“10条”、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22条”、外贸稳规模优结构“12条”等政策措施,经济运行实现高开稳走、质效提升。有效投资拉动有力。20个省重大项目、366个市重大产业项目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实际投资额分别超目标29%和10%。1—11月规上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9%、24.5%和17.9%,均居全省第一。抢抓用好上级重大政策机遇,争取“两重”“两新”等各类项目资金187亿元、增长36%。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精心举办“幸福满淮·安心消费”、文旅嘉年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以旧换新补贴资金4.3亿元、拉动消费37.2亿元,接待游客人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1.2%。1—11月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29.2%、全省第二。在全省首推的“房票”升级为全市一票通用,拉动购房数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多途径安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去化取得积极成效,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实现正增长。住房公积金新增缴存人数增长14%、全省第一。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外贸出口增长24.9%、全省第二,“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近2倍,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0%。财税金融总体稳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2%,税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推出“淮质贷”等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高分通过财政部考核验收,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全省第一。

  (二)突出攻项目抓创新,产业动能更加充沛。项目攻坚势头强劲。强化精明招商、精准选商,办好淮河华商大会、台商论坛、金秋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完成项目招引“4833”目标,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7个,其中工业项目806个,分别增长16.9%和33.9%,协议引资额4514亿元、增长10.6%,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458个、增长16.5%,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央企投资项目占比超半数。强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开工到竣工平均用时9个月、较上年缩短近4个月,较好完成项目建设“1533”目标,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70个、新竣工442个,较上年分别增加14个、32个,其中工业项目分别为450个、334个,较上年分别增加34个、48个,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263户,增长63.4%。涟水在项目突破中跻身全国百强县88位,盱眙新开工工业项目数增长40%。先进制造业提速增效。着力培育“7+3”先进制造业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光伏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成为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金湖、淮安区分别获评1个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长11.5%、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新增省级以上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217户、是历年总和的2倍,在规上工业中占比达15.1%、全省第二,其中11户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全国第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新招引科技型项目468个、增长15.8%,有效期高企净增172户、接近上两年之和,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1—11月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27.8%和28.1%,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增长15.6%。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0.18个和4.1个百分点。新增7户国家“小巨人”企业,其中市工业园区3户,新增10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18户省创新型企业、5个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洪泽台华新材等3户企业创新成果入选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50个典型案例,淮安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上升12位。39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是上年的3倍,培育省“双创计划”人才31人、创新创业团队2个、“333工程”104人。新增首位省首席技师,新入选江苏大工匠1名、江苏工匠11名、省卓越技师18名。

  (三)突出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出台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企业家日”并发布礼遇措施。工程建设项目“三极四即”审批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联审批率、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6项指标全省第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省领先,惠企资金“免申直补”入选制造强省典型案例。精心实施司法护航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涉企行政检查清单制度,运用免罚轻罚“三张清单”为企业减负2.4亿元、增长20%,法治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一,入选国家级信用合规管理创新试点地区。放大清江浦区空间要素治理试点效应,盘活整理利用各类存量土地8.28万亩、超过前三年总和,新编制25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较上年增加3个,实现“地等项目”。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纵深突破。2项成果入选全省9个典型案例,全面建立专业招商公司,经济一线人员占比提升至70%,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数量全省首位,开发园区省考排名连续三年实现整体进位,市经开区国考排名前移52位。新一轮国企改革成效提升。深化落实国资管理十项重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国企资产监管平台,国企所有者权益增长13.6%,资产负债率下降1.8个百分点,在全省首创的国企竞争性融资交易平台运行质效良好,经营性债务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底再降0.55个百分点。开放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产业协作,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新增超千万美元台资项目数全省第二,协议台资额全省第三。加快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超30亿元。

  (四)突出强功能提质效,城乡融合步伐加快。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施九大类140个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建成清隆桥改造及天津路接线、国联第一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改造老旧小区174个。超期过渡安置化解率达99.1%、惠及1.9万户,“问题楼盘”实现动态清零,提前完成保交楼任务,超额完成保交房年度目标。创成国家千兆城市。市区道路畅通指数每日排名稳定在全国前五。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35个“不淹不涝”项目,成功经受住了汛期考验。强化城市长效精细管理,生态文旅区试点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加快建设功能性基础设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宁淮铁路、机场三期、长深高速连淮段扩建、264省道、金宝航道整治、淮安港三期等重点工程全面提速,环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黄码港投入运营,完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全省首条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省第一,集装箱多式联运首次突破10万标箱、增长58.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86.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突出“循环利用、高质高效、价值转换”导向,生态农业16个试验单元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农田退水、渔业尾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功探索减排增收、农民获利并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环境容量支撑的有效路径。聚力建设“5+8”现代农业产业群链,产值突破千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提升1.6个百分点,新增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世缘获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生态河道建设等年度任务,实施5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70个行政村入选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强村富民经验在全省推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村达289个、增长33.2%。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