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在绍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绍兴市代市长 吴登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对绍兴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内生挖潜力、外贸拓市场、房产去库存、文商旅促融合、金融重实体“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抓好“两重”“两新”和环境质量提质进位工作,顺利完成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切实扛起了经济大市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市GDP增长6.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8.9亿元、同口径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5.5%。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投资稳出口促消费,经济增长动力稳步增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镜岭水库、柯诸高速和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等148个省“千项万亿”项目顺利推进,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40%以上,连续三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激励。高效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争取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政府专项债等资金827.4亿元,获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奖励5270亩,要素争取工作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实施“1010”招商行动,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其中50亿元以上19个,当年落地率72.8%。积极拓展外贸市场,举办中国绍兴第五届国际友城大会,深化“十业百展千企”拓市攻坚,出台加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综合保税区二期顺利封关,三花集团等13家企业入选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全市实现出口3762.2亿元、占全国比重14.8‰。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推出“抢开局、稳增长、增活力”促消费举措,举办“越惠悦生活”“仲夏焕新季”等活动400余场,发放消费券2亿元,用足用好上级下达的7.5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绍兴天地、镜湖天街等综合体建成投用,引进山姆超市等35个首店品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居全省第2位,其中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71.7%和30.4%。
(二)着力推进教科人“三位一体”贯通,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深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政策,试点绩效获省优秀等次,首夺省“科技创新鼎”。强化高等教育支撑,谋划引进中外合作高水平理工类大学,稳步推进元培学院转设,建成投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文理学院“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增纺织智造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家。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迪荡湖科技CBD等十大创新基地、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等十大创新设施建设,嵊州浙工大创新研究院等5家共建研究院获A档评价、居全省首位。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改革,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实施科技成果“越快转”专项行动,推进人才、科技项目评定机制改革,长电集成多芯片3D封装等11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计划。省、市联合成立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获省级专项资金4400万元。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实施《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推广“引才十法”,新增就业大学生15.1万名,引进博士超千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居全省首位,获评全省首批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设立“绍兴工匠日”,新增高技能人才3.7万名。承办第三届浙江技能大赛,获金牌数居全省第2位。
(三)着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抓好409个亿元以上内生项目建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居全省第2位,市本级和越城、上虞、诸暨、新昌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嵊州智能集成灶产业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黄酒产业“五个一”改革攻坚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举办第四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业创新大赛,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等平台产值分别增长12.7%、11.8%、5.1%和28.3%,芯联二期整体达产、碳化硅MOS芯片产能全国第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省内率先实施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低空新基建、航路航线和应用场景等专项规划,举办首届中国(绍兴)低空经济展览会,新昌获全省唯一全域低空空域开放授权。持续强化数实融合,加快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等6家单位成为省“两业”融合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建设,贷款余额达到1.79万亿元、增长8.4%,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1.9%。
(四)着力深化改革攻坚,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全国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出台“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二十条”,率先开展涉企第三方服务机构整改提升,在2024年发布的浙江省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指数”评价中居第2位。扎实开展“爱企”行动,建立健全“1+7+N”企业综服中心,上线“企呼我应”平台,构建涉企问题闭环落实机制,解决企业反映诉求6300余项。创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兑现“1+9+X”政策资金53亿元。推动企业“长高长壮”,新增国家级链主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上虞、新昌入选全省首批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深化上市“一件事”集成改革,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12家。市场经营主体突破80万户,海亮集团等12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居全省第3位。积极创新融资路径,成功发行水利基础设施REITs首单,入选全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全国水利投融资改革推进会在我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