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站在新起点回望,过去一年,浙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充分展示了“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的使命担当;浙江各地拼字当头、干劲十足,一份份鲜亮的成绩单也已火热出炉。本报今起推出“区域经济新看点”系列报道,从各地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中,挖掘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新进展。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2月14日讯(记者 夏丹)日前,浙江11个设区市GDP及增速纷纷出炉:已率先晋级GDP“2万亿俱乐部”的杭州,总量依然稳居全省第一;宁波成为全国GDP第十一城;温州距离“万亿之城”仅一步之遥;稳稳增长的绍兴,GDP突破8000亿元;衢州、舟山、丽水正你追我赶……过去一年,浙江各市拼字当头,干劲十足。
“铁三角”争先进位
过去的一年,杭甬格外不易,也格外亮眼。
先看数据,2023年,杭州首次进位“2万亿俱乐部”,2024年,杭州GDP为21860亿元,在全国稳居第八。
放眼全球,若以杭州突破2万亿元的2023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按单独经济体对比,当年杭州在全球各国和地区中能排到前50名,大致相当于捷克、芬兰,比新西兰等国还要高。
于杭州而言,2万亿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事实上,2024年杭州拼劲更足。在高基数基础上,杭州依然保持了稳稳的增长。尤其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杭州六小龙”刮起一阵全球旋风,至今未停。这是一次再出发的新契机,这座激情再燃、活力迸发的城市,今年将带给我们哪些新惊喜,大家拭目以待。
再来看看宁波,2024年,宁波GDP为1814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0.1%,增幅5.4%,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成为全国GDP第十一城。
2024年,温州GDP为9719亿元,同比增长6.3%。当下,温州加入“万亿俱乐部”也已指日可待。一个又一个经济强劲的城市,就像“行星发动机”,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最强动力。
即将拥有三座万亿级城市的浙江,城市群竞争力势必进一步强劲。
腰部力量稳稳支撑
头部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而腰部力量,则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尤其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发挥承前启后“中场”力量的腰部城市,重要性日益凸显。
过去一年,浙江的腰部力量支撑如何?
2024年,绍兴GDP迈上8000亿元台阶,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不少主要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传统制造大市绍兴,坚决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越城区有智算产业、无人机生产基地;柯桥区有光子产业、火箭超级工厂;上虞区有低空基建、新型半导体材料产业;诸暨市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抗肿瘤药物抑制剂产业;嵊州市有新能源动力电池、锂电池新材料项目;新昌县有智能研发制造、微机电科技项目;滨海新区有大圆柱锂离子电池项目、机器人生态产业集群……
从过去依赖“染缸”“酱缸”“酒缸”老“三缸”经济,到如今“布片”“芯片”“药片”新“三片”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产业升级后的绍兴正在跑出加速度。
排在第五位的嘉兴,2024年GDP为7570亿元。近年来,嘉兴充分发挥其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上海、杭州等地的产业转移与辐射带动。目前,嘉兴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并吸引了大量优质项目落地,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金华GDP逼近7000亿元。被金华超越的台州,紧随其后,GDP为6656亿元。再之后,就是4213亿元的湖州。
衢舟丽你追我赶
2024年,随着丽水GDP突破2000亿元,衢州、舟山和丽水均保持2000亿元的量级,实力相当。
过去一年,浙江经济体量最小的丽水,发挥后来者居上的优势,以6.6%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三个城市中,体量稍大者为衢州。2024年,衢州GDP为2263亿元,同比增长6.4%。尽管当前体量并不大,但近年来锚定先进制造业的衢州,仍在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不断增后劲。
就在2月8日,总投资95亿元的浙江先导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它将有助于突破中国在微机电传感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向海图强的舟山,2024年GDP为2226亿元。
近年来,舟山借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展东风,聚焦油气等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及投资便利化,锐意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紧紧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石化产业;研发与贸易并重,做精做深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经济已成为舟山大跨步迈向新蓝海的澎湃势能。
当前,舟山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其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有望助其脱颖而出,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各有优势,各显神通。三座城市不论谁争先,都在为浙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