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与岷江奔涌向前,在宜宾三江口交汇,至此始称长江。
5年前的2月18日,省委在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的江畔区域划定四川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
彼时,宜宾正谋划突破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为主导的传统产业“舒适圈”。新成立的宜宾三江新区领命而行:从2020年的221.5亿元到2024年迈上600亿元新台阶,5年内,宜宾三江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个百亿级台阶,牵引带动宜宾在全省市州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排位跃升至第三位。“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有谋划的逆袭。”宜宾市委常委、三江新区党工委书记何永宏说。
以“新”为名,宜宾三江新区不断创新探索,新模式、新改革、新经验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喷涌而出。
追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从小到大
1秒生产1个电芯,高效能令人瞩目。2月17日,在宜宾三江新区的时代长安宜宾工厂内,奔腾不停的生产线上,经过匀浆、涂布、碾压、卷绕、入壳等数十道流程后,无数电芯被制成新能源电池包,运往重庆。
这座占地近1000亩的超级工厂每天产出的电池包足以满足上千台新能源汽车所需。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宜宾三江新区已有7座,还有3座正在或即将开始建设。它们与数十家供应商集聚于此,共同组成中国动力电池最集中的片区之一,2024年产值已近千亿元。
动力电池产业是宜宾三江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柱。但这段园区与龙头企业彼此成就的佳话背后,并非一路坦途。
5年前,宜宾三江新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产业方向,最终选定彼时勃兴的动力电池产业,下大力气招引了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当时双方制定了远景10期规划,但面对后续的行业不确定性和巨额投入,能否将这张蓝图绘制到底,是悬在大家心头的一个顾虑。
波动确实如意料中那样到来。2021年起,经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过山车”和激烈的“价格战”,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受挫。尤其上游原材料价格从每吨几万元一度涨到每吨60万元,随后又回落到每吨几万元,给动力电池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但以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建设从未停止。在极具挑战的2023年,宜宾三江新区原有的动力电池工作专班“升级”为管委会的一个正式部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局,并且该部门的人员规模还在持续扩大中。
“那段时间我们主要是跑供应链,在全国范围内对接、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局局长温媛说,“追新,不只是在顺风时,主导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长期主义的眼光和决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追。5年后,最初规划的10期项目即将陆续变为现实,宁德时代最新技术工艺也都率先在此应用——生产一个电芯的用时从1.7秒到只需 1秒,川渝配套率从0到50%,“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我们都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平说。
规模扩大、效率提升,也推动供应链集聚。生产电池包壳体的长盈精密来自广东深圳,生产隔膜的中材锂膜来自山东……产业生态的完善,也带来全链条的繁荣,目前四川时代产业链上下游约20家企业已落子宜宾。“一期建起即满产,我们趁势赶快上二期。目前二期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预计今年内投产,满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卫凡说。
焕新:生态思维促传统产业从弱到强
2月14日8时许,宜宾三江新区凯翼汽车总装车间,一辆辆白色轿车安装好底盘,搭乘“电梯”上楼,再随轨道来到座椅安装环节,整个车间内一片忙碌。如今凯翼汽车月产量已突破1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春节刚过,凯翼汽车便开启千余名工人的招聘计划。
汽车产业依赖规模效应。此前,凯翼汽车虽是四川首家全资质全品类整车生产企业,却面临销量增长瓶颈——迟迟未能突破10万辆门槛。变化源自2024年3月,宜宾时隔7年与奇瑞集团全方位深度合作。得到后者在供应链、销售端和研发侧的深度赋能,凯翼汽车发展焕然一新,当年产量近7万辆;预计2025年产量将翻番,突破13万辆。
凯翼腾飞的原因很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电池+”产业发展思路——汲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经验,拓展产业生态边界,赋能激活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动力电池约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依托优势动力电池产业,宜宾三江新区吸引长安、吉利等国内汽车龙头企业抢滩,这也为凯翼转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提供强大支撑。
凯翼的车标有两个翅膀,寓意“凯旋之翼”。“外部龙头赋能与本土产业支撑,正是我们腾飞的两翼,我们正加紧研发工作,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凯翼汽车总经理高雷说,预计今年将发布一款达到领先水平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同样基于“电池+”思路,中车集团在宜宾三江新区研发出智轨列车——不再设置专门地面轨道与接触网,通过储能电池就能推动3节或更多车厢的列车在路面上快速行驶,其秘诀正是将电池包设置在车顶。目前,这种智轨列车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得到应用,还将走出国门去往马来西亚等地。
“本地配套率”是宜宾三江新区干部常提及的词,借鉴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完整生产生态的思路,进一步激活本土数字经济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最初落户于此的电路板、壳体等智能终端零部件企业,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实现技术研发上的突破。其中,生产POS机的四川祥承科技更是将设计、研发与制造部门布局于此,4年时间产值复合增长率约为39%。
目前,宜宾三江新区已成功培育动力电池千亿级产业和数字经济500亿元产业,正瞄准5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革新:科技创新让未来产业从无到有
2月15日,来自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在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忙碌,他们瞄准的是硫化物固态电池,其生产的半固态电池近期将在无人机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宜宾三江新区偶遇清华大学师生不是一件新鲜事,吸引他们频繁往来的是入驻科技创新中心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
在抢得锂电池产业发展先机的同时,危机感与紧迫感也如影随形。居安思危,宜宾三江新区的答案在几栋大楼中——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与大学产业园等共同组成宜宾三江新区的科技创新体集群。其中,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是关键一招——通过该平台链接高端研发团队,寻找产业新的路径空间,进一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固态电池是该工作站的重点研发方向。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安全),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已建立起覆盖材料研发、电芯设计、储能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体系。该公司副总经理董祯海介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程持续加快,团队正全力推进高安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布局。
在实验室外,产业动作同样迅速,四川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已在宜宾长江工业园开建,同步布局硫化物、卤化物等多种技术路线,多个种子团队同时“赛马”,以锁定未来发展先机。
去年底,宜宾三江新区与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中科院崔光磊研究员团队及北京深势科技合作,共同开展固态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研发,总投资超4.5亿元。
科技创新往往脱胎于开放的土壤。行走在宜宾三江新区,你会发现,不论企业老板还是科研人员、生产工人,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细究这些企业、院所的来源地,它们大部分来自省外——宁德时代来自福建,中车公司研发团队来自湖南,凯翼汽车汇聚了许多来自安徽的工程师。而在不远处的宜宾大学城内,10万余名师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地。
从某种程度上讲,宜宾三江新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长江水道,离不开由此形成的开放包容的精神。
来自江安的电解液、南溪的铜箔等材料沿长江在此会合,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制成新能源电池包,顺江而下;源于湖南株洲的技术与本土的装备制造产业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智轨列车;实验室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在此“共振”,寻求下一个领跑赛道……
5年来,宜宾三江新区对外招引先进企业落地生根,对内深耕产业基础、布局前沿技术路线,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如今,从宜宾港出发的货轮中,正增添越来越多新“面孔”,它们一同沿着长江水道,向着广袤的蓝海进发。
记者 阮长安 刘川 祖明远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