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将创新刻进“基因”里

2025-03-31 08: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雄安新区:将创新刻进“基因”里

2025年03月31日 08: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冯维健

  巡检机器人在屋顶以悬挂姿态往来穿梭,不用为避让地面障碍物而“苦恼”;卫星像纸牌一样堆叠起来,让有限的火箭整流罩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无人机工作不再实时依赖飞手,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得到精准控制……

  在河北雄安新区,创新被深深印刻进智慧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因”里,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涌入,创新场景持续更新,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结出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搭建平台 厚植创新沃土

  在位于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挂轨式AI巡检机器人正在展厅的屋顶上往来穿梭,在对巡检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后,机器人缓缓停下,将携带探测设备的伸缩杆伸出,对需要检测的部位进行“诊断”。

  普龙科技深耕机器人领域多年,随着公司从北京疏解至雄安新区,尽快建立全新的机器人研发中心成为摆在公司负责人田洪伟面前的头等大事。

  “2023年,我们正式入驻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相关部门给予企业众多优惠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在项目资金扶持、产品推广和技术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田洪伟称,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为他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如今,他们已将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全部转移到这里。

  为了给企业提供肥沃的科研土壤,雄安新区打造了一系列高标准的科研平台与创新载体,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运营负责人杨云杰表示,科创成果在实验室中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要想实现从“1”到“100”,这个过程还存在诸多可能性。哪条路能最快实现产业化,需要再进行过渡性试验,这就是“中试”。通过搭建平台,中试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投用全流程的“一条龙”服务,助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如今,随着雄安国创中心、雄安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和转化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科创产业载体平台建成运营,科技成果供需两端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向这里集聚,雄安新区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延伸链条 推动要素集聚

  来到雄安科学园,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史耀中正在向客户介绍一款可堆叠平板互联网通信卫星。这种高集成、性能强的可堆叠平板卫星,可以像纸牌一样堆叠起来,更加充分地利用运载整流罩空间,是实现高效发射、快速组网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家从事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蓝箭鸿擎(雄安)的落地离不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2024年10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的办公楼正式启用,标志着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全面迁驻,点亮了雄安空天信息产业链条上的一颗“主星”。这之后不到一个月,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雄安聚集,空天信息产业版图在这里有序铺开。

  今年1月,蓝箭鸿擎(雄安)抓住机遇,正式落户雄安科学园。在史耀中看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看中了雄安新区在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统筹供应链的优势。

  在雄安,“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楼上楼下”十几米的距离内就能实现产业链深度协作。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河北雄安易融科技有限公司能够成功转型,离不开“邻居”的帮助。这家原本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企业,如今成了拥有心理咨询领域垂类大模型的科技型企业,其搭建大模型的基底来自河北雄安憨猴科技有限公司,而两家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同一栋楼宇内。

  如今,通过促进细分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雄安新区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楼上楼下”的“邻居”变成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如此紧密的产业协作,在雄安“链”起了创新发展的生态圈。

  拓展场景 重构生产生活

  清晨,无人机自动起飞,按照预定航线对白洋淀水域进行河湖巡查,“下班”后自动返航,进行充电休整。在雄安新区,无人机自己“上班打卡”“下班回家”成为了可能。

  在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业务部负责人钱泽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该公司的一处无人机起飞点,这里分布着多个大小不一的白色盒子,盒子上蓝黄相间的四个字“赋能未来”格外醒目。

  “这里就像无人机的‘家’。”钱泽洋形象地说,在每架无人机下方,都安装着一个自主研发的天枢盒子,通过对无人机的实时通信和控制,无人机变得更“聪明”,飞出去后能够回得来、落得准。

  河湖巡检是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治理的常态化工作之一。“以往人工巡检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无人机十多分钟就能完成。”钱泽洋说,当无人机识别到河岸有垃圾、有人游泳、有人钓鱼等情况,会自动把数据信息传给后台。现在,无人机工作不再实时依赖飞手,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得到精准控制。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一个个新奇而又实用的应用场景被挖掘出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同时,雄安新区的生产生活也在加速重构。

  “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是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目前,“交通不堵车”、数字政务、数字生活等20余个创新应用场景在雄安新区已初显成效。未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创新应用,将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

  以业聚产、以产兴城。雄安新区正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和吸纳创新要素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通过把数字化技术和创新应用渗透到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雄安将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城市治理“一盘棋”、城市服务“一点通”、经济发展“一张表”。

  高标准的科研平台与创新载体、完备的产业链创新链体系、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今漫步雄安,可以感受到,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这片热土上处处洋溢着创新的“味道”。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