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满1周年,北京交出科创生态建设成绩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快速发展、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壮大、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支持服务……
为之配套的40余项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制定或修订,助推本市焕发出创新成果千帆竞发的勃勃生机。
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跑
1月,百邑无忧疫苗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该基地正在推进试生产的疫苗,诞生在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根据相关监管要求,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必须由申报企业自主生产——企业必须建设自己的生产线。“我们的‘搬家’效率惊人,在前期沟通基础上,只用了1个星期就和经开区达成了落户协议。”该公司董事长严文华说,自己和同事为了寻找合适的生产场地,几乎跑遍全国,最终将目光锁定经开区。
经开区的强大吸引力,很大程度得益于《条例》的实施。这是首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法,从法规层面明确,要实现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三城一区”统筹联动、融合发展。其中,“一区”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实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24年,“一区”承接“三城”的转化成果就达290项,绝大多数是高精尖产业、未来产业的“金种子”。
“国际上创新药的研发通常遵循‘双十定律’,即研发时间10年、耗资10亿元。有《条例》护航,创新药研发有望跑出‘北京速度’。”严文华说,预计4月疫苗将启动一期临床试验。
政府投资基金引来“真金白银”
在科技领域政府投资基金的发展上,《条例》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博昊基因就是获益者之一。该企业2024年融资面临难题,1亿元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在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宛若一场及时雨。这家“京籍”科创企业,拥有全球首创的科研成果——仅抽取孕妇的一小管血液,就能实现胎儿115种遗传性疾病的快速筛查。它能比上一代检测手段多检出三分之一的患病胎儿,假阳性减少三分之二以上,原本无法检测的92种常见单基因显性遗传病也能被精准捕获。
2024年6月,《条例》中提到的“科技领域政府投资基金”落地——8只产业投资基金出炉,总规模1000亿元的“活水”,为包括博昊基因在内的一批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科创企业解“渴”。
博昊基因总裁张治位说,有了政府的带动,更多创投机构伸来了橄榄枝。“有了充足资金支持,去年我们在全国10余家医院开展了临床示范应用,实现了海外市场突破。”
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条例》还通过服务各类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健全,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走向市场。
建“世界范儿”科学中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细化完善基金运行管理体系;《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着力培育壮大首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推动本市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条例》落地过程中,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陆续推动制定或修订了40余项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一年来,《条例》擘画的蓝图正在实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阶段,《条例》固化提升了一系列政策经验和制度成果,协调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举例,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在京建成并将陆续投入运行,由此还凝聚了一批国内外战略科学家和顶尖研究团队。“北京创造、津冀转化”成绩斐然,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后续将进一步抓好《条例》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出台新一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首都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本市加快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活动密集、创新生态优良、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李国平说:“《条例》将有力支撑保障北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步伐行稳致远。”(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