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从“一米视角”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为广大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成效如何?记者深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进行了采访。
——编 者
在医院,童趣随处可见——
让孩子快乐就医
在浙江萧山医院儿科病房内,3岁多的忻忻(化名)拉着妈妈的手,沿着过道散步。不用抬头,她就能看见墙上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彩绘在和她“打招呼”。
与印象中哭闹声不断的医院儿科不同,浙江萧山医院的儿科病房显得安静而温馨:粉色、淡黄色的墙面上,各种卡通图案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床和桌子边沿也都特意做成圆角,避免磕碰。
“西瓜阿姨,我来喽!”早上,忻忻来找莫晓蓝护士打针,病房门口的牌子上,贴着一个大西瓜。莫晓蓝说,每天她都会化身孩子们的“水果朋友”。
“来,先做个美甲。小猫咪、小兔子,你挑一个。”为了缓解孩子紧张情绪,莫晓蓝将卡通贴纸贴在忻忻的指甲上。忻忻打完针,又得到鼓励,选了一张葡萄贴纸贴在莫晓蓝的工作牌上。旁边,还有别的小朋友贴的葡萄、橙子和小蜜蜂贴纸。
忻忻说,病房里的医生还准备了小桌板,自己想画画的时候,“西瓜阿姨”会送来纸笔,而她的愿望,是自己的画也可以贴在楼道里的儿童创意作品展示区。那里,有一幅儿童作品画着小动物和鲜花,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谢谢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治好我的病。”
在医院大儿科主任王蛮蛮看来,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用心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藏在诸多服务细节里。比如,孩子基本由家长带来看病,晚上和节假日时段更为集中,这个时候医院便会投入更多医护力量。
从2022年建设儿童友好医院至今,王蛮蛮亲历了医院的变化:“以前的儿科诊区比较狭小,如今不仅增加了就诊面积,布局也重新调整,能够更好呵护孩子成长的全生命周期。”2024年,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3.37%。
这样的儿童友好医院正越来越多。自2022年入选国家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杭州已打造118家儿童友好医院,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
在托育班,呵护专业细心——
培养孩子习惯能力
“小朋友们来洗手,我们吃点心啦。”随着湖南长沙市江山帝景幼儿园托育班主任刘艳鹏的一声呼喊,两岁多的伍易与小伙伴们雀跃着回到教室。
放低身子,目光平视,跟着伍易一路走,能发现这家儿童友好托育园用心不少——课桌椅更低矮,扶手更宽大,墙上贴着哪些孩子分别对什么食物过敏的提示贴,卫生间还有特制的坐便器……“婴幼儿是‘最柔软的人群’,托育服务在疾病预防、膳食配置等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幼儿园的配置,必须更加细心。”园长刘颖说。
学士街道学锦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岳介绍,江山帝景小区有居民1.3万多户,过去缺乏高质量的托育机构,许多家庭都希望能让3岁以下幼儿入托。居民有需求,幼儿园也有意愿。去年9月,这里开设了托育班,设有60个托位。
刘颖介绍,一个托育班至少配备两名幼教老师、两名保育员,老师不仅需要教师资格证,还要有育婴师证。“办学成本比幼儿园高,但作为普惠服务,托育班收费却不能太高。”湘江新区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处长易新说,“为满足居民对托育服务的更高要求,必须凝聚各方力量。”
据介绍,长沙市正在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每个托位都有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托位总数已达4.37万个。得益于政策支持,江山帝景幼儿园托育班的托育费加伙食费为每月1580元,仅比幼儿园费用高200多元。
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江山帝景幼儿园构建起“生活即教育”的托育理念,着力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我们总结了一批适合托育班孩子的游戏活动,比如给小椅子‘穿衣服’、夹豆子等,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增强了语言能力。”刘艳鹏说。
在长沙,儿童友好不止于托育。当地提出要以“六岁灵感看城市”,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共认定62所儿童友好学校、100家儿童友好企事业单位,设立了77个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200多个母婴关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