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16日,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内蒙古、陕西、宁夏等地。
在内蒙古,督察组发现,通辽科尔沁天然草原和科尔沁沙地生态地位重要,应当把森林、草原保护严抓实抓。通辽市一些地方毁林毁草问题频发,生态保护修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推进不力。
督察发现,通辽市违法开垦草原面积超过3600亩,违法侵占草原超过320亩。2023年奈曼旗一地因毁林开垦被自治区通报,但在整改同时又违法占用林地面积326亩;科尔沁区大林镇上报,毁林40余亩问题经整改并验收销号,但复种树木大量干枯死亡。科左中旗27处1250余亩林地采伐后未按要求更新造林。
同时,当地林草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滞后。相关方案明确2023年年底前完成30个重点项目,但仍有6个重点项目尚未完成,特别是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9.5万亩植被恢复任务仍未完成。
在陕西,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市多沙粗沙区面积占黄河流域的3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成为黄河泥沙的一个主要来源地。
督察指出,榆林市水土流失治理相关部署落实存在差距,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滞后。截至2024年年底,榆林市定边县、绥德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与陕西省下达的“十四五”末目标相比,仅完成54%和68%。同时,淤地坝建设管护短板明显。截至2024年,榆林市淤地坝、拦沙坝建设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仅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42%、54%和63%,特别是要求“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的787座老旧淤地坝至今还有56.5%未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