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三省区典型案例

2025-06-17 08: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16日,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内蒙古、陕西、宁夏等地。

在内蒙古,督察组发现,通辽科尔沁天然草原和科尔沁沙地生态地位重要,应当把森林、草原保护严抓实抓。通辽市一些地方毁林毁草问题频发,生态保护修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推进不力。

督察发现,通辽市违法开垦草原面积超过3600亩,违法侵占草原超过320亩。2023年奈曼旗一地因毁林开垦被自治区通报,但在整改同时又违法占用林地面积326亩;科尔沁区大林镇上报,毁林40余亩问题经整改并验收销号,但复种树木大量干枯死亡。科左中旗27处1250余亩林地采伐后未按要求更新造林。

同时,当地林草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滞后。相关方案明确2023年年底前完成30个重点项目,但仍有6个重点项目尚未完成,特别是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9.5万亩植被恢复任务仍未完成。

在陕西,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市多沙粗沙区面积占黄河流域的3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成为黄河泥沙的一个主要来源地。

督察指出,榆林市水土流失治理相关部署落实存在差距,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滞后。截至2024年年底,榆林市定边县、绥德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与陕西省下达的“十四五”末目标相比,仅完成54%和68%。同时,淤地坝建设管护短板明显。截至2024年,榆林市淤地坝、拦沙坝建设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仅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42%、54%和63%,特别是要求“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的787座老旧淤地坝至今还有56.5%未开工。

督察还发现,榆林市水土保持方面违法问题突出。榆林市清涧县鸿鑫建材有限公司场区水土流失严重。督察人员此前暗查发现,该企业在李家川河道内倾倒大量弃土,督察进驻后发现该企业在河道内又倾倒弃土近2万立方米。绥德县环境卫生所违规向正沟淤地坝内倾倒大量建筑垃圾,还长期违规在淤地坝附近挖山取土,造成山体生态破坏、多处崩塌。此外,该所未经审批擅自在坝下建设1.2万立方米的垃圾渗滤液贮存池,违规贮存高浓度垃圾渗滤液约1000立方米,环境风险突出。

在宁夏,中卫市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分布集中,现有矿山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个别区域矿产资源开采生态保护不到位,生态修复效果较差。

督察发现,位于中卫市天景山矿区的明巨电石公司开采过程中大面积占用草原,其中205亩一直未办理草原征占用手续。另外,该公司矿山投产以来,陆续侵占草原共约90亩。同时,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两岸的国溢铁路道砟公司在用地许可范围外侵占中度沙化土地7亩、其他草地134亩,对植被造成破坏。2021年停产后,该公司仍有大量废渣、成品料等露天堆放,大量渣石堆存在采坑内。

督察指出,中卫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不严不实。中卫市沙坡头区于2022年组织实施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一些采矿企业修复治理工程通过了验收,但修复治理的实际效果有差距。刘岗井华安灰石矿等7座矿山仍然在矿区范围外违法占地堆放废渣土和成品石料,对天然植被造成破坏;天景山天主峰灰石矿等3座矿山高陡边坡坡底仍堆积大量碎石,渣石、废土依山体堆放,6个近百米长的渣石坡尚未完成修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三省区典型案例

2025年06月17日 08: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16日,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内蒙古、陕西、宁夏等地。

在内蒙古,督察组发现,通辽科尔沁天然草原和科尔沁沙地生态地位重要,应当把森林、草原保护严抓实抓。通辽市一些地方毁林毁草问题频发,生态保护修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推进不力。

督察发现,通辽市违法开垦草原面积超过3600亩,违法侵占草原超过320亩。2023年奈曼旗一地因毁林开垦被自治区通报,但在整改同时又违法占用林地面积326亩;科尔沁区大林镇上报,毁林40余亩问题经整改并验收销号,但复种树木大量干枯死亡。科左中旗27处1250余亩林地采伐后未按要求更新造林。

同时,当地林草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滞后。相关方案明确2023年年底前完成30个重点项目,但仍有6个重点项目尚未完成,特别是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9.5万亩植被恢复任务仍未完成。

在陕西,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市多沙粗沙区面积占黄河流域的3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成为黄河泥沙的一个主要来源地。

督察指出,榆林市水土流失治理相关部署落实存在差距,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滞后。截至2024年年底,榆林市定边县、绥德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与陕西省下达的“十四五”末目标相比,仅完成54%和68%。同时,淤地坝建设管护短板明显。截至2024年,榆林市淤地坝、拦沙坝建设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仅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42%、54%和63%,特别是要求“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的787座老旧淤地坝至今还有56.5%未开工。

督察还发现,榆林市水土保持方面违法问题突出。榆林市清涧县鸿鑫建材有限公司场区水土流失严重。督察人员此前暗查发现,该企业在李家川河道内倾倒大量弃土,督察进驻后发现该企业在河道内又倾倒弃土近2万立方米。绥德县环境卫生所违规向正沟淤地坝内倾倒大量建筑垃圾,还长期违规在淤地坝附近挖山取土,造成山体生态破坏、多处崩塌。此外,该所未经审批擅自在坝下建设1.2万立方米的垃圾渗滤液贮存池,违规贮存高浓度垃圾渗滤液约1000立方米,环境风险突出。

在宁夏,中卫市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分布集中,现有矿山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个别区域矿产资源开采生态保护不到位,生态修复效果较差。

督察发现,位于中卫市天景山矿区的明巨电石公司开采过程中大面积占用草原,其中205亩一直未办理草原征占用手续。另外,该公司矿山投产以来,陆续侵占草原共约90亩。同时,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两岸的国溢铁路道砟公司在用地许可范围外侵占中度沙化土地7亩、其他草地134亩,对植被造成破坏。2021年停产后,该公司仍有大量废渣、成品料等露天堆放,大量渣石堆存在采坑内。

督察指出,中卫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不严不实。中卫市沙坡头区于2022年组织实施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一些采矿企业修复治理工程通过了验收,但修复治理的实际效果有差距。刘岗井华安灰石矿等7座矿山仍然在矿区范围外违法占地堆放废渣土和成品石料,对天然植被造成破坏;天景山天主峰灰石矿等3座矿山高陡边坡坡底仍堆积大量碎石,渣石、废土依山体堆放,6个近百米长的渣石坡尚未完成修复。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