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草荒地到消费高地 产业园区何以跑出加速度?

2025-06-17 08:41 来源:工人日报

没有绝对完美的样本,只有不断完善的实践。期待更多地方在借鉴其他产业园区的灵感时,能够直面问题,立足本地优势、直面不足,以尺寸之功、创新之治去寻求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今年一季度,面积仅占江苏南通全市陆域面积1/80的苏锡通园区,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贡献度为7.47%。据6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站在长江北岸、苏通大桥西侧的滨江大堤上,打开卫星地图,再看看眼前的场景,发现根本对不上。地图显示,这块区域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但实景却是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里的公园、停车场,以及人头攒动的枫叶奥莱小镇。原来,出现如此“误差”是因为这个区域发展极快,而卫星地图的更新往往有一定时间的延迟,由此没能及时“跟上”产业园区的崛起速度。

实景与卫星图“货不对板”,这种“反差”令人惊讶和好奇。同样具有“反差感”的还有几个关键信息:成立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很大。该产业园区成立于2020年,占地面积仅为南通市的1/80,且地处偏僻,而成绩单却十分亮眼:去年该园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

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人文古迹、没有商业基因,苏锡通园区的“三无”发展之路可以说是“天崩开局”,但短时间内逆袭成“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片区,很多人的心中或许都有“十万个为什么”。

具体剖析,一者,科学理念先行,基于园区处于荒地的现实,按照“四先四后”原则,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先生态后生产,高起点编制实施各类规划。此举从顶层设计上让后续举措落地实施更加顺利,有效避免了“一刀切”“拍脑门”和虎头蛇尾等常见弊病。二者,因地制宜,强化产城融合路径。比如,按照“先产后城”的思维,将最具备发展文商体旅业态条件的滨江片区划为重点发展区域,不断加速落地优质项目,培育多元业态。此外,创新驱动,注重产业与“人”的链接。与中心城区商圈相比,园区完全没有区位优势,如何聚人气就是一大难关。园区通过举办各类潮流赛事引流,形成“赛事+消费+生态”发展模式,蝶变为新兴的活力商圈和消费增长极。

产业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这个意义对各地都是不言而喻的。苏锡通园区“先产后城”“产城融合”的探索,丰富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与实践,为更多地方开发产业园区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铆足力量开发产业园区,促进其进一步向产业新城发展。比如,有的地方创新政府投资模式,构建完整产业基金体系,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特色,培养具有投行思维的招商队伍;有的构建一站式全生态服务,倡导“预孵—孵化—加速”全产业链服务理念,打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降低人才生活成本、实现企业高价值成长的服务生态等。

我们针对各地样本进行“解剖麻雀”,为的就是寻找其“何以成”“何以能”,进而为更多产业新城的高质量发展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以北京首钢园为例,转型之初,这里面临工业用地性质变更、改造资金瓶颈、工业设备设施拆除、人员分流安置、污染综合治理等诸多困难。为此,有关方面创新工业建筑物、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同时还积极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经验。

没有绝对完美的样本,只有不断完善的实践。期待更多地方在借鉴其他产业园区的灵感时,能够直面问题,立足本地优势、直面不足,以尺寸之功、创新之治去寻求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产业园区各有千秋,持续焕发能量和活力,才能让各类人才宜居宜业,让经济发展春色满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杂草荒地到消费高地 产业园区何以跑出加速度?

2025年06月17日 08:41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吴迪

没有绝对完美的样本,只有不断完善的实践。期待更多地方在借鉴其他产业园区的灵感时,能够直面问题,立足本地优势、直面不足,以尺寸之功、创新之治去寻求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今年一季度,面积仅占江苏南通全市陆域面积1/80的苏锡通园区,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贡献度为7.47%。据6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站在长江北岸、苏通大桥西侧的滨江大堤上,打开卫星地图,再看看眼前的场景,发现根本对不上。地图显示,这块区域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但实景却是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里的公园、停车场,以及人头攒动的枫叶奥莱小镇。原来,出现如此“误差”是因为这个区域发展极快,而卫星地图的更新往往有一定时间的延迟,由此没能及时“跟上”产业园区的崛起速度。

实景与卫星图“货不对板”,这种“反差”令人惊讶和好奇。同样具有“反差感”的还有几个关键信息:成立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很大。该产业园区成立于2020年,占地面积仅为南通市的1/80,且地处偏僻,而成绩单却十分亮眼:去年该园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

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人文古迹、没有商业基因,苏锡通园区的“三无”发展之路可以说是“天崩开局”,但短时间内逆袭成“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片区,很多人的心中或许都有“十万个为什么”。

具体剖析,一者,科学理念先行,基于园区处于荒地的现实,按照“四先四后”原则,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先生态后生产,高起点编制实施各类规划。此举从顶层设计上让后续举措落地实施更加顺利,有效避免了“一刀切”“拍脑门”和虎头蛇尾等常见弊病。二者,因地制宜,强化产城融合路径。比如,按照“先产后城”的思维,将最具备发展文商体旅业态条件的滨江片区划为重点发展区域,不断加速落地优质项目,培育多元业态。此外,创新驱动,注重产业与“人”的链接。与中心城区商圈相比,园区完全没有区位优势,如何聚人气就是一大难关。园区通过举办各类潮流赛事引流,形成“赛事+消费+生态”发展模式,蝶变为新兴的活力商圈和消费增长极。

产业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这个意义对各地都是不言而喻的。苏锡通园区“先产后城”“产城融合”的探索,丰富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与实践,为更多地方开发产业园区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铆足力量开发产业园区,促进其进一步向产业新城发展。比如,有的地方创新政府投资模式,构建完整产业基金体系,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特色,培养具有投行思维的招商队伍;有的构建一站式全生态服务,倡导“预孵—孵化—加速”全产业链服务理念,打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降低人才生活成本、实现企业高价值成长的服务生态等。

我们针对各地样本进行“解剖麻雀”,为的就是寻找其“何以成”“何以能”,进而为更多产业新城的高质量发展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以北京首钢园为例,转型之初,这里面临工业用地性质变更、改造资金瓶颈、工业设备设施拆除、人员分流安置、污染综合治理等诸多困难。为此,有关方面创新工业建筑物、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同时还积极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经验。

没有绝对完美的样本,只有不断完善的实践。期待更多地方在借鉴其他产业园区的灵感时,能够直面问题,立足本地优势、直面不足,以尺寸之功、创新之治去寻求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产业园区各有千秋,持续焕发能量和活力,才能让各类人才宜居宜业,让经济发展春色满园。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