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采船在察尔汗盐湖开展作业。本报记者 张小影摄
坚持“生态立省”发展战略,青海工业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转型升级?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到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据说是全国辖区面积最大的市;是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境内有著名的察尔汗盐湖,素有“盐湖城”之称;因为有盐湖,这里是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
谈到工业转型升级,格尔木市市长罗保卫热情地建议我们去看两个地方,一个是光伏电站,格尔木有全国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另一个是盐湖。“说起盐湖,许多人就想到钾肥,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那里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看了以后会非常震撼。”
成片成片的光伏电站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荒漠。从市区出来没多长时间,在路旁的戈壁滩上,我们看到了光伏电站,一片又一片。“这里就是光伏产业园了。”格尔木市能源局局长刘新平说。
“光伏产业园占地面积多少?”“那可大了。已经建成电站的有4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用地16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用地475平方公里。这里都是戈壁滩,荒着也是荒着,做光伏电站正合适。”
汽车离开公路,进入园区道路。经过几处光伏电站,我们来到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所属的光伏电站。“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站在观光台上,光伏电站站长杨磊自豪地介绍说。我们看到了一大片电池板。据介绍,这个电站总装机容量300MWp,一期装机容量200MWp,二期装机容量100MWp,电站由287个晶硅电池组件子方阵组成,每个子方阵由4440块电池板组成,共计127万多块电池板,像一片蓝色的海洋。电站占地8.1平方公里。我们曾做过光伏产业专项调研,在全国各地看过许多光伏电站,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光伏电站。
在电站的中心控制室,我们看到了平滑的发电曲线,“这种发电质量最受电网欢迎。”杨磊介绍说。
格尔木市发展光伏发电有两大优势,一是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在3200至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至80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二是地域辽阔,大量戈壁滩闲置,正好用于建设光伏电站。此外,并网条件良好。目前,全市已经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5个,建成并网24个,实现安全并网发电573兆瓦,占青海省57%。
“我们利用了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这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对资源环境带来破坏。”罗保卫市长自豪地说。
打造“盐立方”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重大课题。举个例子吧,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但生产钾肥的副产品——废液老卤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难题。老卤中富含镁,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由此提出。
两年前,记者曾到青海盐湖股份公司采访。办公室里,公司副总裁谢康民指着墙上的挂图介绍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以金属镁为核心,以钠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以煤炭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在盐湖地区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盐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及冶金多产业间融合发展。当时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重大的循环经济项目,意义非同小可,但难度也很大,需要巨额投资。
这次到盐湖,在如火如荼的工地现场,谢康民精神抖擞地向我们介绍情况。他现在多了一个身份——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这个项目不得了,将改变世界镁工业格局,建成投产后,可以说是“点水成金”(水指卤水)。资料显示,镁是目前世界上可应用的最轻的金属材料,镁合金已成为汽车、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及电子通讯行业“热捧”的新型材料。2012年全球金属镁产量75万吨。这个项目全部建成后,金属镁年产量将达到40万吨至60万吨。
项目一期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的工地上,12个子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现场管道纵横、设备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好一个轰轰烈烈的宏大场面。我们确实感到了罗保卫市长所说的那种震撼。
项目之大可以用一组数据说明:涉及10家EPC总承包单位、66家施工单位、20家设计单位、4家监理公司、2家勘测单位和金属镁项目管理人员等近万人。中午,我们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吃饭。职工食堂几千人进进出出,但部分装修显然还没完成,这个细节折射出工程进展的紧张程度。
谢康民介绍说,项目一期计划投资近300亿元,目前实际投资160多亿元,预计2014年全部建成,2015年收官。整个项目总投资将达600亿元,规划占地43平方公里,面积和现在的格尔木市区差不多一样大。
谢康民尽力说明这不是个简单的循环项目,而是大循环多循环的循环工业体系,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关联紧密产业。他举例说,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电,需要一些直流电,这和格尔木的光伏产业正好配套,光伏发电以后不用转换成交流电,直接输过来就能用了。
我们的感受是,这个项目打造的是“盐立方”,是循环经济的高端形态,是格尔木乃至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代表作。
循环经济是“牛鼻子”
青海循环经济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形成大型钾肥生产、油气化工、黑色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材料、光伏发电产业和特色轻工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但是目前仍面临突出的制约因素:产业层次低,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单位能耗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前路并不平坦。
在西宁,我们采访了青海省省长郝鹏,对循环经济之于青海发展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青海还是一个欠发达省份。青海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是青海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而核心的问题。青海跨越发展,必须把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青海正在探索符合青海省情的科学发展模式。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抓住了循环经济,就抓住了青海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郝鹏省长说,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提升产业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青海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需要。要让循环经济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推动青海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推进青海绿色文明崛起。
循环经济之于青海,不是局部,是全局;不是枝杈,是主干;起统领作用,唱主角。青海有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先例。青海人正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造。青海致力于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正在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崔书文 马玉宏 瞿长福 张双 胡文鹏 潘笑天 石晶)
执笔:崔书文、马玉宏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