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屡成污染企业遮羞袈裟 深陷不经济误区

2013年06月04日 08:5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今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再利用、资源化。

  早在2003年,“循环经济”就已被纳入科学发展观。10年过去,资源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让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尽管政界、学界对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足够多论证,而最核心的行动主体——企业却仍在摸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与路径。

  “循环经济”屡成“遮羞袈裟”

  问世即以“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声震四方的曹妃甸工业区,在四大主导产业之外,还曾经要打造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50年后世界绿色经济样本”。

  8年前,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设计,曹妃甸工业区中的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将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可实现工业区内产业群资源最有效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

  例如,将钢铁工业释放的低热值废气输送至焦化厂生产焦炭,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轧钢,钢铁厂废渣制成超细粉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处理后用以搅拌原料,发电厂余热用于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加工后用于氯碱工业……企业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构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看上去很美好。

  然而,这些设计似乎并没有流畅地运行起来,循环经济产业园并没有创造显著的效益,而曹妃甸工业园则陷入了债务的泥潭。

  历数各地的“循环经济”,也同样发现诸多华而不实。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寻寰中说,在苏南,不少纺织企业建立了中水回用系统,但就是迟迟不见使用。

  安徽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河北武邑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多地政府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都曾被曝光“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成为摆设”。山西介休的循环经济园去年也被媒体报道称月亏高达3000万元。

  业内人士坦言,在一些地方,循环经济变成了一种掩体,可以为污染重、资源消耗多的企业打掩护——只要把这样的企业打包进循环经济园区,就能以“循环经济”的名义阻挡政府的监管,丝毫不顾其实际效果。

  循环经济不能只重“示范”

  循环经济为何陷入如此境地?

  以苏南纺企的中水回用系统闲置为例,寻寰中解释,要达到处理标准,每吨水的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当地自来水的价格,这样的处理系统运营后在现行水价体系下根本无利可图。

  他说:“当前不少企业的循环经济,能循环,但不经济。这将使最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会逐渐减弱。”

  不过,既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现实逼迫,又有国家层面的关注,循环经济的发展势头仍很迅猛。各地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也很饱满。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日前,江苏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培育20个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今年5月,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市、重庆市在内的多地政府均提出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区,甚至已经成立再生资源行业电子交易平台。

  循环经济之路究竟将走向何方?多位官员、学者呼吁,我国不应陷入“循环不经济”的误区,建议政府发挥更强的作用,以实际行动打造“美丽中国”。

  循环经济要实现真正“经济”

  寻寰中:近年来,在“低碳道德化”的全球背景下,循环经济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已经融入全球主流经济概念当中。若能真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既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找到一个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突破口。

  但在实践中,全社会循环经济产业整体上仍不成熟,规模还小,产业的科技支撑弱,实际运营中存在大量概念化的情况。从微观领域看,循环经济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这可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程会强:北京、上海人均GDP过万元的城市,对绿色消费,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的要求会更加突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都面临很大挑战,迫切呼唤循环经济新模式。

  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首先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还要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下一步我们还应从环境资源税的开征等角度,理顺价格体制,反映出自然资源真实的使用成本。

  周长益:企业要树立代价意识。有些企业对发展的指标,对产值、利润、效益指标烂熟于心,可是问他付出了多少代价,消耗了多少能源,浑然不知。做规划、谋发展要计算水、土地和能源的生产率、二氧化碳的生产率,要把发展的目标和代价结合起来考虑。

  企业要强化责任意识。只要认识、措施、管理到位,工业发展的污染是可防可控的。企业一定要有“治污为我”的意识,企业的标准要高于地方标准,更高于国家标准,还要提升奉献意识。

  循环经济需全民参与

  李俊峰:今年两会时,一位人大代表写博客,说让消费者承担污染,结果网上一片骂声。但环保的代价不仅是企业和政府,更是每一个人的。我们必须为环境保护付出代价。

  比如,油可以做得更干净一点,但我们骂中石油、中石化是不够的,公众为了质量更好的油品多付一点钱是值得的。比如燃气发电,我们多付几分钱的代价也是应该承受的,如果不承担这样的代价,空气、水资源、土壤,都不可能那么干净。

  周长益: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与当地和社区的和谐共生,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废水、废气、废渣,要全部综合利用,做到清洁生产,实现企业污染物的零排放。

  第二步,为当地社区城市处理和利用污水、垃圾、固废、危险废物,实现地方和城市的污染零排放。比如北京水泥厂,我从2000年开始支持他们利用处理危险废物,现在他们处理危险废物的产值已超过了水泥的产值。

  第三步,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和条件,为当地居民、单位提供热能、热水、电力、冷暖风,帮助实现地区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就像打麻将

  寻寰中:从深层次看,发展循环经济确实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而政策和政府的调控手段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

  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驱动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分为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政府处在最核心的位置。政府主导全方位推进的特征,包括国家战略循环经济立法、产业扶持政策、循环经济技术系统等内容。

  从美国、日本、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上看,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应该是市场和政府的完美结合,不可偏废。

  程会强:我们要抓好环境的倒逼机制和优化市场引导机制。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都是表彰,还没有看到哪个企业、哪个地区因为不发展循环经济被处罚,下一步我们要提高违法成本。

  我们要谈绿色服务业、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的产品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成为市场的主流,要强调循环经济政策和技术的持续支撑,循环经济不能搞成运动式,循环经济本身也需要可持续发展。

  周宏春:每个行业的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但或许有一些共同的原理。我总结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打麻将”。就是上家打出来的牌,下家可以吃或碰,上家的废牌变成了下家的原料,这是基本的原理。最典型的成本是打牌初期吃的概率很小,缺乏重复利用的积累。

  第二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把几样事情放在一起做,例如“能源—化工—供热—环境”—体化。

  第三种,园区布局。便于废物交换和资源共享,上游和下游产业把能源、水、废物、材料、能源服务、公共基础设施一起综合集成。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