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依托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着力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统筹”,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川西林盘与新农村建设
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在竹林掩映中时隐时现,白墙青瓦、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在竹林中错落排开。来到成都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的人们,无不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村党支部书记胡水金说,他们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正是这一原则使川西林盘得到了发扬光大。
林盘是川西农村的特有风貌。成都的新农村建设尊重乡村自然肌理,依托原有水、田、林、路建新居,展现川西民居特色。新居组团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统筹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力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
新农村建设,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成都市展开了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现在,成都已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乡镇公交覆盖率达100%,并建立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县处理”的全覆盖体系。记者看到,新村内,边沟、路灯、标示牌等配套完善,基本实现统一供水和管网入户。
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提升。记者来到成都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点——位于郫县安德镇安龙村的一号组团,一路可见粉墙黛瓦、林木掩映。走进村民李德明的小院时,他正在指挥工人装修,184平方米的3层小楼,内墙已粉刷过一遍。“原来住的地方基础设施不行,搬进新居之后水电路都有了,还有活动中心、幼儿园等配套,住着舒坦。”
在屋外的“安龙村7社土地综合整治核算情况”公示栏上,土地整理新居建设明细表上分户公布了该社55户村民的前期费用、农房费用、基础设施、其他费用。记者留意到一项特别说明,“7社土地使用权证记载总面积41亩,新房建房用地面积21.9亩,土地整理节约出了19亩多的建设用地。按照每亩35万至40万元的价格计算,减去折旧,人均可得补贴2.3万元。”
安德镇副镇长何玉建告诉记者,土地整理节约出来的指标会按照各村社的人口数量均摊到社内各户,有些村社几乎不用村民自家再出资就可以住上新房。而原有的宅基地将复耕为耕地,3年后可达基本农田标准。仅安龙村,政府已投入约2600万元的“大配套”建设补助资金,承担给排水工程和道路建设费用。
在成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要求,也是一种实践行动,更是一种发展成果。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成都在新农村建设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正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把农村全面小康作为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城市发展成果反哺农村、农业、农民,实现防灾避险、生态保护、富民安民的综合效益。
自愿合作与土地规模经营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谁来种地”、“谁来服务”成为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都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来到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时,地里刚种下冬油菜。在这里,社员农户、理事会、农业经理人各司其职,社员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并按照入股面积筹集生产成本,理事会决策“种什么”和监督生产,招聘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具体负责“怎样种”。
除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一种“大园区+小业主”的规模经营模式也在成都各地蓬勃发展。都江堰市胥家镇金鑫猕猴桃产业园采取“广招小业主、共建大平台”的模式,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给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以20亩为单位招租给各业主种植,合作社对园区统一管理,并协调农户和业主利益。
规模经营后,技术、农机等配套服务如何解决?在崇州市桤泉镇农业服务超市,农业劳务服务、农机服务等图文并茂地显示细节,仅农机服务就有10多种,且价目清晰:农田扶埂每米0.8元,适用于水稻、小麦田单面;圆盘犁犁田每亩60元,适用于栽树。据介绍,农业超市已与34家经营户签订协议,服务面积达1.1万亩,为对方减少支出亩均50元。
“这就是‘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潘斌说,在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品牌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4大服务体系。由农民自主联合、统一经营,按股权结构决定分配权重,既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又解决了分散经营。
新农村综合体与城乡同步
按照“宜居宜业”的方向,成都着力推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推进产村相融。目前,全市农村人口聚居度达42.9%。结合已建成的4292个新农村聚居点和993个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了249个规模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4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在郫县,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制订了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川菜产业园,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在金堂县,每个乡镇建成了规模5000亩以上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率提高到53.5%。
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成都现代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0万千瓦,农机耕种收综合化水平达60%。全市农机租赁、农资配送、劳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到3640个。目前,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市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服务站全面建成。
统筹城乡是什么?在金堂县栖贤乡尖山村村民田和眼里,就是“农村同步发展,农民生活小康”。老田说,原来农机上不了山,村里种地都是牛耕,如今运用农用三轮车和旋耕机,亩产有了提高。只3年时间,家里总收入从不到1.5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
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比仅为2.41:1。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成都正在向统筹城乡升级版的目标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