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上周结束公示。这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第一个业态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今后西湖景区的发展将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方针,充分保持和发展西湖特色,增强西湖的公益性和开放性,挖掘西湖文化、鼓励文创产业,近远结合、长期管控。
杭州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西湖边的历史文化建筑多被出租经商,成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高档会所”,占据了公共资源。今年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对西湖边30家高档会所实施集体关停,一律转型经营。此次出台的“业态提升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规划执笔人、北大世遗中心教授宋峰介绍,目前西湖景区餐饮业共有653家,数量比例超过业态总数的20%,环湖景区餐饮业数目占总数的28%,环湖餐饮已经饱和。《规划》对西湖景区内的高档会所进行分类评估,力求在公益性、文化性方面实现提升,为这些高档会所的转型提供了思路。
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颖认为,“景区内文创企业共计444家,占业态总量的14.4%,明显偏少,这次关停高档经营场所,我们反思,要抓住机遇,干脆往公益性方向发展。”
“规划的总体原则是既要保持和发挥西湖特色,增强西湖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又要丰富西湖的文化,提升民众和媒体对西湖的认知,更要考虑到近远结合,长期有效。”宋峰教授告诉记者,《规划》对30所高档经营场所从文化潜力、公益潜力、经济潜力3个指标进行打分,确定了每个场所具体的转型方向。
凡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保护类别的建筑,应进行文化性和公益性的转型,以会议展览服务、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工艺美术品零售等为主要转型方向,可以有大众消费的茶饮和零售,但不能设置餐饮、住宿和办公。
对于在公园、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之外,但又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场所,并且为非保护类别的建筑,应全面向公众开放,大众消费,同样不得从事餐饮行业。
刘颖告诉记者,目前,30家高档会所除老字号餐饮企业“天外天”平价转型外,另外29家一律不得“重操旧业”。30家会所均明确表示,配合政府做好文化转型。
“文创产业在西湖景区才刚刚起步,潜力很大。”刘颖说,杭州将制定和完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营场所从业规范》,坚持不再审批西湖景区公园内的任何高档经营场所,同时对现有30家会所,将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轮班监督,严防死灰复燃。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