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开幕

2014年05月21日 14: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开幕式现场(魏昊星摄)

境外旅行商咨询湖北旅游产品(魏昊星摄)

  中国经济网武汉5月21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曹巧红 程芙蓉)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5月18日上午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次博览会为期三天,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24个省市的800多家旅游机构和企业前来参展。境外还有法国、韩国、菲律宾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旅行商买家团和媒体团前来考察和采购湖北旅游产品,近百家“全国百强旅行社”将与他们进行专业对接。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在致辞中说,本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以“融合、转型、共赢”为主题,是历届以来亮点最多的一次。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活动有旅游产品推介会、旅游品牌营销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合作活动等。同时,还同时启动华中旅游网上博览会,实行线上线下互动。无论是在展出形式还是在活动内容上都体现出务实、节俭、创新、共赢的特点,使华中旅游博览会成为旅游品牌展示和营销的有效平台。

  本届华博会上中三角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抱团”推介旅游产品成一大亮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308家旅行社组建了中三角旅行社大联盟,共同推出了涵盖四省主要旅游景区的35条优惠旅游线路。游客在联盟中的任一家旅行社报团就可购买这些线路上的旅游产品。中三角旅行社大联盟的形成,实现了旅游资源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配置的新阶段。

  旅游产品交易洽谈会是本届华博会为海内外参展商和买家提供的一个专业服务平台,也是华中旅游博览会的一个重要创新。洽谈会现场,60多张洽谈席座无虚席,湖北省近百家旅行社企业纷纷抓住这个在家门口“做买卖”的机遇,争相与前来参展的境外旅行商及国内旅行社开展洽淡对接,推介灵秀湖北精品旅游产品。其中45 家旅游机构现场与境内外旅行商达成合作意向,10家旅游企业现场签约,未来一年内,合作旅行社将组织近百万境内外游客来鄂旅游,协议金额上亿元。

  外地和境外参展商也同样觅得商机。台湾雄狮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新加坡曾兄弟旅游集团、韩国hanatour旅游公司、澳门中国旅行社、新加坡大通旅游机构等境内外知名旅行商将在当地重点销售灵秀湖北旅游产品。至2015年底,外地旅游企业将组织不少于一百万人次的游客来鄂旅游。其中,“一江两山”旅游产品、“船进神农架·畅游新三峡”之旅、鄂西民族风情之旅、“神话恩施”号专列产品、荆楚揽胜之旅、船进恩施旅游产品等受到境内外旅行商的青睐,成为组团协议中的热卖产品。

  与此同时,各地参展单位纷纷借华博会平台推介、营销本地旅游。法国旅游发展署,贵州省遵义市、西藏山南和新疆博州(湖北省对口支援地区)都在展会上进行了旅游产品说明。湖北省内黄冈、恩施、鄂州、神农架举行了“市长带你游”旅游形象和产品推介会。来自省内外和海外的旅行社买家透过市长们的旅游介绍,领略了“灵秀湖北”丰富多彩的山水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风情浓郁的民俗风情。

  交易洽谈会上,境内外旅行商十分看好湖北优越的交通条件,充分肯定湖北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表示将会在当地积极销售灵秀湖北系列旅游产品。

  当天下午,以“融合?转型?共赢”为主题的“2014年湖北旅游品牌营销升级发展论坛”在东方建国酒店举行。CTR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副总裁田涛、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张辉、奥美世纪华北区副总经理王川、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海外新闻部副主任王世林、中国4A金牌讲师吴林、尼尔森北方区产品管理和大客户支持高级总监吕海媛、武汉东方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马格胜等专家学者,针对改革深入、经济转型、传媒裂变、旅游消费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以“融合?转型?共赢”为主题,以理论阐述加案例剖析的方式,为湖北省旅游业转型创新升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谋求产业融合、方法转型、多方共赢。论坛还邀请了部分驻汉旅游院校专家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