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驱车从南昌出发,追逐着蓝天白云,一路向南,踏上了这片曾经孕育过新中国的红土圣地。80多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南方山区,进行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探索。今天,929万老区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又一场伟大的探索。
盛夏的赣南大地,青山绿水,生机勃勃,奔涌着振兴发展的气息。
沐浴政策的春风
在江西南端的县城龙南县,县委书记薛强站在“深商(龙南)产业园规划展示牌”前,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万亩,将依托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数千家优质会员企业的资源,建设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印刷包装和仓储物流等5个组团,打造出一座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宜居宜业、功能完备的产业新城,成为推动龙南发展的新增长极。
就在几年前,这片紧邻“珠三角”的区域,还是“得风不得雨”,更多是被动承接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如今,沐浴苏区振兴政策,曾一度代表赣南落后面貌的龙南县,以产业升级推动园区升级,已成为江西开放型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是真金白银的国家政策,让龙南有了足够的发展底气。”在去年升格为国家级的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邹大勇告诉我们,随着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等政策红利的释放,龙南已经成为外商眼中的“香饽饽”。
长期以来,赣南地区因贫穷落后,又是革命老区,常被称为江西的“穷”“老”“大”。苏区时期,93万赣南儿女中,有三分之一投身革命,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22人,占全国的7.5%,加上经济投入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等因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至今还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1年,赣州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4成,还有215.46万扶贫对象,69.5万户、近300万人居住在危矮破旧的土坯房中,42万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抚恤补助为生。
推动赣南老区振兴发展,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理想,寄托着苏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热切渴望,更牵动着党中央的情愫关怀。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一份情注革命老区的温暖厚礼,从首都出发抵达赣南,从此开启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宏伟实践。
“《若干意见》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6个‘试验区’‘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30个‘重大项目’、20个‘优惠’‘补贴’和133个‘支持’‘扶持’。这是我们的‘幸福宝典’,里面的每一条,都连接地气、切合实际,和民生相关,与发展相连,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感慨地说。
《若干意见》实施两年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0个文件,38个国家部委出台43个振兴发展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39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330项江西省直部门联动推进的重点建设任务……一条条惠泽赣南“幸福通道”的开辟,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洼地”和发展“高地”加速形成。
强健腾飞的翅膀
“有公路的地方就有家具厂,几乎家家户户都跟家具产业有关。”这是我们在“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赣州市南康区采访时的所见所闻。然而,经过初期的快速发展,南康家具产业“散、乱、小”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境况。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建设,让南康家具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机遇。”区长何善锦告诉记者,南康家具产业80%的木材来自进口,高达285万立方米的年用量,却大都是转自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二手货”。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该区正在推进“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建设,这无异于把口岸“搬”到了家门口,每年将为当地家具企业节约20亿元成本。“为放大政策效应,我们加快搭建检测、研发、物流、商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提质增效,力争到2016年将其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何善锦说。
“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的建设,仅是国家对口支援赣南提升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赣州市发改委主任梁丁盛坦言:一个设区市,已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和13个省级开发区,并设立了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放眼全国也不多见。一个个重大经济平台批准建设,构筑起赣南产业集聚裂变的新支点。
一大批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更平添了赣南地区的发展后劲: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即将通车,昌吉赣客专今年开工,赣州黄金机场投入扩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26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和神华集团燃煤发电加紧推进,能源综合保障不断加强……
把政策优势、地缘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去年以来,依托央企入赣投洽会、赣台经贸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269个,投资总额达到4299.64亿元。
一桩桩、一件件,出台的是政策、制度,提供的是人才、资金和项目,触摸到的是中央决策与国家各部委对赣南人民沉甸甸的厚爱和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倾力扶持的决心。
向阳花木易为春。数字虽然枯燥,但往往最能说明变化。3年来,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32%;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实现“3年翻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1位;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以来,新增企业6800多家,较政策执行前增加了67%;两年前,赣州没有投资过百亿元的企业,如今已有6家。
挺起自强的脊梁
行走于赣州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以及转型升级的坚实步履,让我们惊叹不已。从国家“输血”到自身“造血”,赣州经济的脉搏更加强劲。
优势产业在整合中加速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在承接中发展壮大。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之称的赣南,已经摆脱了仅卖“资源”的窘境,采、选、冶、加到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格局已然形成,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今年有望实现千亿元目标。搭乘全国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稀土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东风”,赣州正极力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产业基地。
在章贡区,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从对接洽谈、实地考察到签约,仅用了短短7个月时间,速度之快开创该集团在全国投资的先河。公司总裁助理李东升告诉记者,基地计划引进30家制造企业,年配套生产能力80亿元至100亿元,形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检测、研发与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板块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将打造成为辐射粤闽湘赣四省的中部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来自赣州市工业和财税部门的一组数据,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赣州经济显现的内生动力:2013年,赣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1.65亿元,同比增长14.89%;全市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有323户,比上年增加60户,占税收收入总额的52.8%,同比增长31.1%。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4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6.91%;全市税收收入133.2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81.5%,三次产业税收比重由2013年底的3∶49∶48调整为4.1∶42.6∶53.3。目前,全市已有各类金融机构158家,成为四省周边金融机构最多、品种最全的设区市,“磁场”效应凸显。
两年的振兴发展,赣南老区有形的变化触目可及,无形的变化更加弥足珍贵。赣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明生说:“对于全市广大干部来说,振兴发展两周年,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变革之下,观念更新、信心更足,能力更强、作风更实,这才是赣南今日之振兴、明日之繁荣的接续力量。”
大美赣南,有了自强之美,必将更加从容自信。(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