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天津天丰钢铁有限公司与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6万吨控排企业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线上交易,标志着控排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低成本履约已经进入操作阶段。4月29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最大单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量为50万吨。两项交易之“最”奠定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地位。
2013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以来,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等5个行业的114家企业成为天津碳交易市场主体。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2万吨以上。
“试”在哪?
据了解,在国家确定的7个试点省市中,天津市是唯一同时参与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直辖市。相对于以往在若干领域的探索,此次天津作为国家首批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交易类型、交易属性、交易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涵。
“天津试点碳市场是基于配额进行的,后者是强制的。同时首批试点企业覆盖了全市涉及五大行业114家企业,范围更广。”天津市发改委负责人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天津为纳入试点范围的行业确定了一个碳排放的总量,然后把这个总量分配到每个企业,这就是配额。对企业来说,假如给了100吨的碳排放配额,而企业实际排放了90吨,就可以拿这90吨去完成履约,剩下的10吨可以拿到碳市场上去卖,获利部分用来弥补企业日常减排的成本;如果不想卖,这10吨也可以结转到下一年使用。反过来,如果企业一年内排放了110吨,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减排措施、提高能效等办法减排,也可以直接到碳市场上去购买10吨排放指标,从而完成履约任务。
“新”在哪?
“在交易体系设计中,天津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功能是最全面的,挂牌、拍卖、协议转让和常态的网络现货都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今后如果有新产品加入,也不用再重新进行网络开发设计。”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告诉记者。
在规则设计方面,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既为试点企业实现交易和完成履约提供了平台,也有利于吸引广大社会合格投资者进行交易和投资获利。天津市碳市场是继深圳之后,全国第2个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市场,对社会参与方更加开放。
此外,天津碳市场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制度,实施了双重风险准备金、大户报告和最大持有量报告制度。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设立交易所和会员双重风险准备金制度,除了针对会员提取风险准备金,交易所也要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立风险准备金专用账户,在自有资金中一次性提取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此外还要按照月度净手续费收入总额的3%按月计提。
如何助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市场手段,可以实现单靠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的节能减排效果。”王靖认为,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调节下,企业必然会努力提高技术节能减排,这样也推进了整个行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不是控排企业,在市场利益的引导下,会让各个主体愿意加入其中,而且加入越早成本越低。
专家表示,天津产业格局特色鲜明,重化工业特点显著,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数量和体量突出。与其他试点地区及一线城市已完成或正在大幅削减工业企业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的形势不同,天津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形势和发展阶段情景的典型代表。因此,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碳排放总量尚未达到峰值的城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更具有典型性和样本意义。(经济日报记者 武自然)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