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工人在调试设备。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后北京首家整体外迁的央企制造型企业。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7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了北京市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按2017年、2020年、2030年3个时间节点,部署4个方面目标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规模、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创新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迎接“大考”,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必胜信念,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攻坚战。
“加减乘除”实现“控”与“疏”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兼有经济、金融、教育、医疗等重要功能。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
与此同时,北京几十年的发展也使自身体量越来越大、体形越来越胖,积累了过多“非首都功能”,对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也有着不利影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确立后,对城市功能“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已是箭在弦上。
当前,聚集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教育医疗资源,集聚的行政、事业、服务单位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需要“控”与“疏”双管齐下。
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2014年,北京出台全国首个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指导目录——《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对明显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行业“关上”大门,当年就有6900家企业没有“出生”。未来北京禁限的行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将由32%升至55%。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但要划定边界、更要分门别类。对需要严控增量的产业,严格把关新项目,绝不再添新负担。对需要技改提升的产业,切实加强技术改造;对产能落后的“三高”行业,坚决就地关停退出。
在北京确定的目标任务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已经确定的教育和医疗项目完成疏解。同时,北京将优化空间布局,加快通州“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
做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将换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用严控产业增量、划定发展边界的“除法”,将换取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的“乘法”。这四则运算,在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将起到大作用。
“两手”用力“转”出良性互动
疏解非首都功能,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面向市场的服务,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
先进的设备、一座国际范儿的服装产业园区,这是威克多在河北衡水市的新家。作为首个由北京整体迁到河北的项目,威克多的选择既响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随着制衣中心整体搬迁,企业实现了硬软件的全面提升,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河北新乐市的600亩土地上,一年后将崛起河北三元工业园,计划年产4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以及25万吨液态奶,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化乳品加工厂。
北京迁出非首都功能,与周边地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这种疏解不是简单的企业迁移,更不是污染输出,而是相互配合的转方式调结构、区域产业的集体提升。
天津、河北各有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需要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对接。2014年以来,北京已组织50多次产业对接活动。张北县庙滩产业园IDC项目、北京现代四工厂等都是对接的成果。对接之外,北京还探索“组团转移”,在产业转移中,将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1月落户河北沧州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在“组团入驻、统一规划、集中监管”模式下,尝试突破现行医药产业监管政策,实行异地监管。康辰制药、普瑞东方等10家企业将生产环节放在河北,既可以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在产业扶持资金及药品监管等方面享受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同等待遇。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有利于提升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又有利于发挥北京的优势,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共赢。
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攻坚战,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抓两手硬”,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彼此和谐、相得益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就会更大、更足。
同步推进补齐发展短板
城市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不取决于光鲜的一面,而恰恰受制于某些“短板”。在把非首都功能疏解出去的同时,还要补齐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下力气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首都功能。
未来北京将变成什么样子?从产业看,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非优势产业,像大白菜剥去帮,留下的“白菜心”,是高精尖产业体系。北京选择能耗需求比较小,不污染环境,没有排放的产业来和首都功能相匹配。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北京制造2025》,计划用10年再造北京产业新形态。
未来,北京将引导市场聚焦发展创新前沿产品、关键核心产品、集成服务产品、设计创意产品、民优民生五大类产品。这五大类中又包括八大专项,即集成电路、信息安全、4G移动通信、大数据与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健康诊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基本包括了未来北京主打产业。
从环境角度看,通过功能疏解和协同发展,将使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按计划,今年北京城六区将基本取消燃煤锅炉房;2016年全面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约25%。到2016年,完成1460公里河道治理,恢复河湖水系,改善水体水质。到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99%以上,新城污水处理率将达95%以上。
在交通出行方面,2017年高速公路将再无“断头路”,2020年公交专用道超500公里,市郊铁路超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近1000公里,京津冀城际铁路超1300公里。
同步提升的还有市民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目前,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先后启动了一站式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东城区、丰台区积极引导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疏解非首都功能,实质是深化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教育和医疗资源最重要的是合理布局,疏解地既包括河北、天津,也包括城六区之外的北京区域。预计2016年年底,北京将建设50个左右的医联体,实现服务辖区居民全覆盖。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好事,其次才是难事”。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出发,态度坚决、路径理性,牵住疏解功能的“牛鼻子”,就能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在不远的将来,京津冀将形成良性互动、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展示出更为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采访组成员 杨学聪 祝惠春 周 剑 执笔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