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创新金融服务促产业转型

2016年03月28日 11: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许 凌 拓兆兵

  经济日报银川3月28日讯(记者 许凌 拓兆兵)盘点宁夏去年经济运行情况,银川市的数字令人眼前一亮: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金融业占比达到21%,远远超过批发零售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条件。银川地处西北,创新金融服务的关键是促进产业转型。”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表示,近两年来银川市着力金融强市,推进组建地方性寿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科技城基金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发行项目收益债和中期票据。

  多渠道建设金融体系

  “西北经济欠发达,金融板块更是有多个盲区。产业发展可以承接东部转移,金融领域只能自力更生。”银川市副市长郭柏春介绍说,基于此种考量,银川市委、市政府2014年决定开展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实施金融强市战略。

  据银川市金融办主任李景阳介绍,2015年,银川各类金融平台搭建工作全面开展。去年9月,与中阿创业投资产业园签署合作协议,今年初筹备组建中阿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去年,银川市一方面依托重点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另一方面依托通联资本为主体成功发行了中期票据。去年,还由银川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资6亿元,联合金融机构及国内大型企业发起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支持市内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盘活存量资产,为20多家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金融租赁服务。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平台,银川整合市财政各类扶持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以上作为引导基金,组建各类产业基金。最被企业看好的,是银川科技城基金,该基金是由银川产业基金、山东如意集团、中国恒天集团等共同发起,主要投资于宁夏如意纺织园的纤维新材料、新型差别化纱线及宁夏羊绒产业等高科技项目。

  银川锦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杨丽芸对记者说:“这两年银川金融环境越来越好,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我们企业也发展得越来越顺。”

  “金融十二条” 四两拨千斤

  采访中,企业界人士多次赞誉银川的“金融12条”。银川市市长白尚成告诉记者,去年初银川市政府出台《银川市促进金融发展若干实施细则》,该细则涵盖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促进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加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等4个方面共12条具体举措。

  这12条举措具体而务实。为鼓励企业“墙内开花墙外红”,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境内A股上市的企业,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完成挂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为吸引金融机构“落地生根”,对到银川注册的商业银行、产业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给予落户奖励;为加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设立500万元金融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奖励引进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等。

  “这12条举措充满‘含金量’,可操作性强,仅去年外来金融机构来银川投资落地同比增长128%,《细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银川金融办主任李景阳说。

  探索小额贷款 力促三农发展

  51岁的高永宏是银川兴庆区掌政镇永固村村民,他家承包了100亩水稻田,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去年想扩大规模,苦于资金短缺,跑银行多少次,就是贷不下来款。”今年听村民说镇上有家农村资金物流调剂公司可以贷到款,高永宏急忙赶去,果然春节前办下来5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白立志回到家乡永宁县搞起了畜牧养殖产业。新年他有了新的打算:“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可追溯体系是畜牧养殖发展的大趋势,可这需要一大笔钱,怎么办?”经过市农牧局优先推荐,白立志在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30万元支持。“无论是村上的物流调剂公司,还是泰信公司,放贷额度最低5000元,最高达百万元……”市金融办主任李景阳介绍说,由于近两年银川市政府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使得多种金融服务公司可以按4到5倍放大汇集专项贷款资金扶持全市三农产业发展。仅2015年,全市十几家农村金融服务公司累计贷款5亿元,支持贷款农户人均纯收入比往年同期增收15%左右,同时带动了农村就业人员5000余人。

  宁夏润恒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是银川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去年初由于遇到融资困难问题,新项目无法启动,西部担保公司赴现场调查提出融资方案,通过设计“闭环运作”思路帮助企业解决1.8亿元的融资,力促该物流园区于去年8月开业运营。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举办的2015国际商业模式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肯定这一做法:“西部担保破解了担保公司营利能力单一、风险防范与银行同质化的问题。”

  西部担保公司董事长马英军介绍说:“凭借差异化风控体系,公司成立一年多来目前已跃居国内担保行业第一梯队,累计担保金额突破60亿元,授信额度达200亿元,实现了担保模式的创新。”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