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做好留白增绿大文章

2016年04月23日 10: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图 江苏江阴长江大桥雄姿。严汉文摄

  长江横穿江苏,流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个地市。江苏经济发展正如苏南苏北汇流入江的多条河流一样,与长江相互依存。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江苏转型发展要走在前列,率先作为。到江苏采访,我们听到的是绿色旋律,看到的是绿色风景,感受到的是江苏绿色发展的脚步。

  江苏境内,长江干流全长433公里。在推进沿江开发发展中,江苏省提出,特别要做好留白、增绿文章。省委书记罗志军说,我们要切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采取更严的手段,落实更严的举措,让水清鱼跃成为江苏境内长江生态环境的鲜明标志。

  严守“环境容量”,给发展“留白”

  生态环境容量正在成为江苏人心中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江苏从自身发展中得到的一份自觉认识。

  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江苏处于独特位置。一方面,这里经济发展承载的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江干流江苏段也是许多珍稀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的地方。江苏省省长石泰峰说,要编制好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沿江生态岸线保护。保护好沿江生态岸线,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生命线。

  太湖宛如长三角地区的“一盆水”,盈盈一水,映照着天蓝岸绿的明媚风景。在湖边,记者遇到了53岁的叶志兴,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城外、太湖边上的东山岛上。过去靠湖吃湖,如今他主要经营山上的“事业”,每年种茶叶、枇杷、杨梅,能有10多万元收入。他直接地感受到,“现在太湖水清了,水草和淤泥少了”。

  2007年以来,太湖流域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口增加了1000万,而水质保持基本稳定且略有改善。尽管如此,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说,发展中面临的水环境压力还是很大。即使所有企业全部达标排放,水的污染物总量依然超标。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太湖治理是无锡市的生命工程,要着眼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解决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硬仗。

  曾经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乡镇企业,撑起了江苏发展的“半壁江山”,也提出了一些急迫的环境问题。太湖流域,仅苏州就有15万家加工企业,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极限。江苏较早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压力,也自觉认识到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全面小康的全过程。

  “过去,我们基层干部最清楚的是GDP多少,财政收入多少。”泰州市环保局局长钱忠说,“现在基层干部记得很熟的数字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生态环境容量”在江苏干部群众头脑中有着一个个清晰的指标概念。

  划定生态红线是江苏正在推进的一项切实举措,也是给发展“留白”。苏州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8.3%,有109块生态红线保护区。苏州从2012年就实施“四个百万亩”生态保护工程,要建设百万亩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目前已经确定了409万亩,而且提出要确保面积的动态平衡。无锡市生态红线划定的区域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8.6%,这里还划定了耕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泰州全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面积占了市域总面积的20.4%。他们全面加强了水域、农田、湿地、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确保生态红线得到有效维护。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以敢闯敢干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业绩。“如果说过去发展的经验是冲破红线,今天的发展要求则是自觉划定红线。”泰州市发改委主任张小兵说,生态环境容量成为发展中不能触碰的红线。

  以生态环境容量为“界”,划定生态红线,实际上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苏州划定了城区边界,原来是80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区,划定边界600平方公里,缩小了200多平方公里,还在周边划定了永久农田。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焱说,城市发展边界的划定,正在改变“摊大饼”的方式,形成城市与农村的“并联”发展。泰州市不仅划定了生态红线,而且通过规划来着力构建空间、总量和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新建项目总量与所在地区减排计划“等量置换”“减量置换”机制。

  坚持产业转型,为发展“增绿”

  发展不能没有产业,但产业必须要服从于生态和绿色发展。绿色转型带来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给发展“增绿”。

  江苏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创造了“苏南模式”。遍布城乡的企业支撑着经济发展。这些年来,他们却下大力气,把企业搬出乡村。苏州市农办季瑞昌介绍,苏州市92%的农村企业已经入驻园区。与此同时,苏州90%以上的土地进行了规模化流转。

  农业正由千家万户向“大户”集中,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对象数量大大减少,全市农村河道的三类水达到了60%—70%。

  比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更难的是工业。泰兴市拥有24.2公里的长江岸线。他们把保护长江生态、转型绿色发展称为新一轮“渡江战役”。泰兴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业化的工业园区。他们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园区里构建了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三大体系,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到55%。泰州市提高了工业的准入门槛,将化工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从1亿元提高到3亿元。

  为了让太湖保持“一盆清水”,无锡关掉了2800多家企业,在太湖边上划出沿湖5公里的范围不允许办企业。无锡素有“工商之都”的美誉,办企业是传统,但这几年,企业都集中到了园区,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治污。

  产业转型,让城乡“更绿”。苏州环保局副局长陆振东,直观地感受到绿色的变化。他的老家在常熟农村。“小时候,我家后面有一条小河,可以游泳。”他说,参加工作多年之后再回去,河水已经不能游泳了。“去年,我发现村里人又在河里捞鱼了。这说明水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方政府发展动力很强,发展目标也是多样的。”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感到,确定地区发展目标最难的是“舍”。泰州在规划未来发展中,没有把国家确定的十大新兴产业都列上,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最终确定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三大产业。他说,“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自西向东的‘带’,不同地方不能在一个水平上竞争。每个地方都应遵循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发展目标”。

  树立生态理念,建生态“鱼米之乡”

  “如果说变化,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发展理念。”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对此感受颇深。他说,人们的理念从前些年的污水治理,到这几年的关注生态环境建设,跨过了很大一步。人们认识到,太湖治理并不仅仅是治蓝藻,而是要治理整个水环境。

  无锡市今年乃至“十三五”开局的第一个全局性会议,就是全市太湖治理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既然是‘生命工程’,就不能拖,不能停,要有治病救人的紧迫感。”顾岗说,人们在理念上坚决了,治污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就更大了。2007年以来,无锡已经建设了75座污水处理厂,每天有218万吨污水处理能力,管网新建4000公里。全市污水管网达到8000公里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无锡全市的道路数量”。

  水和空气是人们对环境变化最直观的感受。达标排放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步。陆振东说,“现在,一个企业做到达标排放,最多算是及格,生态环境建设好了,才能达到七八十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从及格到追求优秀”。

  苏州吴中区正在筹备今年的园艺博览会。桃花掩映、绿水环绕的柳舍村成为园艺博览会的一个元素。粉墙黛瓦的村庄,显得格外秀气。家园、田园和公园“三园合一”,是他们的建设理念。柳舍和石舍两个村庄,并没有被搬迁,而是就地修葺建设,成为博览会的一部分重要元素。行走在碎石板路上,小河倒映着绿树,绿树映衬着粉墙黛瓦,别有一番情致。

  “要把乡村建设成景区”,这是东山岛上的杨湾村党支部书记陆雄文的理想。原来的12个自然村合并组成了今天的杨湾村。2009年,陆雄文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之后,以办房屋合作社的方法,盘活了村中心一处空置房屋,开了茶室,还办起了旅行驿站,在村口建起一处咖啡屋。如今,周末到村里来旅游的人,找个住房都需要预定。生态建设理念正在成为乡村农民的自觉认识。

  苏州对1万多个村庄重新规划,按照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空间优化。这些年,每一个村庄都进行了整治。走在这些古老村落,踏着青石小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苏州农办的季瑞昌说,我们要让每一个农村都成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水墨江南”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底色的鱼米之乡”。

  扬州市提出,要舍得把群众身边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设供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活动区域,舍得投入资金配置设施,舍得投入心思规划建设。今年春天,宝应曹甸楚甸公园、高邮马饮塘(南海子河)公园等8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向百姓开放。全市目前已有22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开工,其余33个将在今年陆续开工建设。生态休闲公园,把扬州装扮得更加美丽,眼前的风景让人想起古人的诗句:“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经济日报 记者 徐如俊 薛海燕 魏永刚)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