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全面通水两年 8700万人喝上"南来水"

2016年12月13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常理

  这是11月30日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河南省加快水厂建设,工程供水范围日渐扩大,供水量与日俱增。截至2016年12月10日,全省累计供水22.025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800万人。新华社记者李 博摄

  经济日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常理) 从12日举办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累计调水量达70多亿立方米,惠及沿线33个城市,8700余万人受益。工程保障了受水区居民生活用水,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库区和沿线治污环保,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没想到工程效益这样好,没想到水质这么好,没想到移民问题这么稳定。”会议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鄂竟平用三个“想不到”给予工程高度评价。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纵三横、南北互调、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目前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水区覆盖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其中,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山东省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同期上升0.19米。东线工程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为保障苏北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线一期工程使得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截至12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水量6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59.8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达4700万人。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总经理赵登峰说,东线一期工程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经过江苏、山东两省地方政府十几年不懈努力,在水利、环保、城建、交通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提前实现了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的庄严承诺,并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沿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于合群告诉记者,中线水源区及沿线地区采取强有力的治污环保措施,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后,水质保持稳定。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在受水区,水质改善则更为明显。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到130毫克。

  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命脉。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北京市、河南省许昌市城区以及山东省平原地区等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此外,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线省市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