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记者 杨淼) 一直以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北京,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特大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而在“南水”没有进京之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成功向北京调入南水已有2年,无疑为北京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可究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北京发挥了什么效益?地下水生态环境是否有所改善?水质问题到底有没有保障?中国经济网记者随国调办来到北京就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情况进行采访。
丹江水占北京日供水量的7成
京城水资源短缺局面仍紧张
图为自来水集团调度指挥大厅的水厂参数表。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12月27日,江水进京。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两年来,截止到2016年12月6日,北京市累计收水19亿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共接纳来水11.04亿立方米,是规划分配水量10.5亿立方米的105%。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说:“目前北京70%的生活用水都是来自南水北调的丹江水,城区13座水厂有7座接受南水,其中郭公庄水厂全部使用南水,服务人群高达400万人。从目前来看,南水北调的水是北京最重要的水源。”
北京南水北调办表示,尽管南来之水能够缓解北京缺水的问题, 2014年底江水进京后,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为150立方米左右,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缺水的局面。北京市人口总量仍在增长,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严峻。为保证首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增加外调水量。
江水进京效益显著
为首都功能布局提供支撑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近两年来19亿立方米的进京南水,有12.8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2.92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3.28亿立方米用于回补地下水和中心城区河湖环境。
图为南水北调大宁调蓄水库。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且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石维新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首都水资源供给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具体来讲,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南干渠、东干渠、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已形成第一道输水环路,为中心城及城市副中心、房山、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打通了新的水源输送通道,接纳南水北调来水的水厂总规模超过3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保证率由1.0提高到1.2。同时,随着通州支线、通州水厂的建成和大兴支线、新机场水厂等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将为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功能区提供水资源保障,有力促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南水进京利于地下水位回升
密云水库蓄水量创16年来新高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近些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供水总量却每年以平均0.58亿方递增,水资源总量入不敷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都很严重。
北京南水北调办表示,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北京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减少,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据悉,随着南水进京,北京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减少,累计压采地下水2.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由年均下降1.0米减为下降0.46米。2015年底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同时,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向密怀顺等水源地试验性补水1.03亿立方米,补水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
并且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中线通水近两年来,北京主力水厂逐步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水,减少出库水量,同时利用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向十三陵、怀柔、密云等水库蓄水约2.92亿立方米,入密云水库2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已超过16亿立方米,创2000年来蓄水新高。
南水惠及京城1100万市民
普遍反映南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据北京南水北调办介绍,丹江水进京后经过处理,居民用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北京的南城地区,自来水硬度显著下降、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梁丽称,目前北京自来水集团各水厂对“南水”与本地水源进行合理调配,逐步增加“南水”与本地水的配水比例,现已增加到现在7个水厂每日取用200万立方米。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通水以来,自来水厂累计“喝”南水12.8亿立方米。日调水量稳定在34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水厂取水超过220万立方米,占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惠及1100万余市民。城区居民饮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水厂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每升降为120-130毫克每升。
图为李文兰女士接受媒体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记者采访居住在城南马家堡一带的退休干部李文兰女士,她反映自使用南水后,自来水水碱明显减少、口感变甜,现如今都直接使用自来水,不再使用桶装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