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油田生产一线探访记

2017年01月23日 15:44   来源:CE.cn   

 

  星河灿美,天幕幽蓝,一轮新月挂在天边。夜行天山深处,置身于形态各异的褐红色山体间,如入世外之境。这里是新疆天山南麓、拜城县克孜尔乡辖域,在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群山怀抱中,坐落着西气东输工程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

  塔里木油田公司克拉作业区的石油工人就坚守在这“世外之境”,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居民家中灶台上跳动的蓝色火焰,就源自由他们开采、输送的天然气。严冬时节,《经济日报》记者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库尔勒市,又辗转400多公里来到克拉2气田,以及哈拉哈塘、英买等油气作业区,感悟油田工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采撷他们锐意创新、降本增效的故事。

  提到西气东输工程,就不能不说克拉2气田。1998年9月,克拉2气田被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其储层之厚、储量之巨、丰度之高,令人振奋,并促成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2003年12月1日,正式投产输气。

  “这口气井可不得了,在中国天然气开发史上留有一笔。”站在产量最高的克拉2—7井前,克拉采气队队长杨忠武自豪地说:“这口功勋井平均年产10亿立方米,可满足500多万户居民的用气需求。”

  克拉2气田共19口气井,负责巡检和维护的15人采气队,提出了“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的口号。“一口井出问题,就会造成一座大城市气荒,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受影响。”采气工程师常有青说:“别看我们值守在山沟沟里,肩上的责任可不小哩。”

  正值“三九天”,记者随采气队巡检,一下车,便骤然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寒意。杨忠武对井场每一台设备都非常熟悉,百余个参数“一口清”,在他的心里,“责任和技术同等重要”。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将这19口井巡检一遍,要驱车行驶40多公里,耗时2个多小时。

  记者看到,采气队为每一口井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上面清晰记录下气井的地质特性、钻井完井工艺、设备属性等信息,并确定专人负责,以便遇到问题,能够精准开具“药方”,严防跑冒滴漏和事故隐患。

  杨忠武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记者到访前一天的凌晨,中央处理厂值班人员紧急给他打电话:液动安全阀出现异常!杨忠武从睡梦中被叫醒,待处理好这一情况,久久不能入眠;好不容易睡着,又梦见了“井关”事故,从梦中惊醒。

  油田工人实行倒班作业,一般是工作半个月,休息12天,一年要出勤220天以上。巡井、分析、开会、调度、学习……在塔里木油田生产一线,工作流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确是考验人的耐心和责任心。

  毕业于复旦大学、工作逾十年的杨忠武一直工作在一线,“在2009年时,感到了纠结,有孤独感”。他向记者坦言,那段时间不时与“心魔”作斗争。“成长的过程,总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吧。”杨忠武说,“现在面对镜子,看着身着红色作业服的自己,遥想万里之外的万家灯火,以及家家户户灶台上的蓝色火焰,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虽然作业区生活单调、枯燥,但油田一线职工却充满工作热情。“原来曾感到孤独,现在则感到知识储备和创新不足。”如今,杨忠武已在库尔勒市安家。“没想到在上海完成学业后,从西气东输工程的终点来到起点,在新疆扎根。”他笑着说。

  与杨忠武一样,一线石油工人大多积极乐观,记者在塔里木油田基层作业区采访,总能看到笑容。但实际上,几乎这里的每个人都对父母、爱人、孩子心怀愧疚。孩子出生还未满月,杨忠武即匆匆回到一线工作。英买作业区油气处理厂主管骆继厉的家在4000多公里外的南京,一般连续工作2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家庭重担都落在妻子肩上。不知有多少次,骆继厉回家时,儿子竟不知所措,“与爸爸生分得很”。

  远离儿女情长,工作期间,许多油田职工把精力放在技术攻关、改进创新上。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还担负着向新疆南疆的供气任务。随着供气量的提升,油田公司鼓励职工贡献“金点子”,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挖潜增效。“守着聚宝盆,更要过紧日子。”采访时,一些作业区领导、职工这样对记者说。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协调科科长贾正兴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全公司实现节开支、节约成本15亿元以上。

  在哈拉哈塘作业区,原来实施油井清蜡作业时,对每一口井统一标准,固定作业深度4200米,去年以来施行“一井一策”、精准清蜡,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英买作业区用铺设水管的方式,代替原来用车辆拉运地层水,节省了人力和车辆费用,一年来节约资金800多万元。

  戈壁寂静千年,胡杨绿了又黄。塔里木油田生产一线气候恶劣、空旷苍凉,远离繁华都市。广大石油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开发油气资源,为祖国发展“加油打气”,造福新疆各族群众。“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塔里木油田,这不仅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也是广大职工的真实写照。 (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